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在迎接校庆的日子里

作者:□陶家柳    
2021-03-30     浏览(128)     (0)

隆重热烈的80 周年校庆已经远去,但是,迎接校庆时紧张而充实的情景却还时不时在脑海里闪过。

早在2019 年下半年,学校在部署80 周年校庆工作时,分派我馆几项任务:参与建设新校史陈列馆,广泛征集校史上的实物,由档案馆提供校史馆展出的所有实物(后来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照片);牵头续修《江西师范大学校史》;参与筹建姚名达纪念馆等。

征集史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档案馆很早就开展了征集活动,且一直没有放松。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征集工作难度很大,虽然也获得了一些珍贵实物,但是,作为高校校史馆,展出的实物越多,学校的历史感就越是厚重,越能充分体现学校80 年的历史底蕴。因此,校领导很关心史料征集工作,在2020年上半年每周一次的校史馆筹建工作推进会上,多次要求我馆扩大征集范围,更多地收集能反映学校历史的实物。

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压力随之而来。

为此,我馆采取各种办法,对于校内教工,逢人就谈征集实物史料,以致有时候我还未开口,对方就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这份锲而不舍的执着也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图书馆巫岚老师的父亲是江西师院时期的毕业生,我请她转告他父亲学校征集史料之事,她父亲自己虽然没有保存史料,但他发动全班同学翻找,找到了上世纪50 年代南昌市委书记郭光洲参加师院化学系班级团支部活动的照片,充分体现了市领导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弥足珍贵。还有一张1983 年10月她父亲班上同学庆祝江西师院更名暨30 周年校庆(那时的校庆是从1953年成立江西师院算起的)的照片。在此之前,我们只见过全校庆祝学校更名暨30 周年校庆的照片,因此,这张照片丰富了30 周年校庆的内容。它们都被运用到校史馆版面上了。

为了配合校庆,抢救性挖掘校史资料,新闻与传播学院康国卿老师牵头采访了学校95 位70 岁以上的老教师,汇编成学校口述史实录。受学校委托,我在审阅该书时,见书上多次提到有的老教师珍藏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就问他收集到了一些什么照片,他把50 年代初南昌大学师范部体育科学生合影等照片提供给我,填补了一项空白。李宁老师提供了她爸爸妈妈参加的南昌大学青年教师合影照片。郭奇峰老师则提供了他爷爷——长期担任学校领导的郭庆棻在1953 年南昌大学院系调整时担任调整委员会委员的聘书、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等。这些照片、聘书极大地丰富了南昌大学时期的史料,为校史馆增色不少。

那段时间,我利用一切机会征集史料。我在政教系时的同事周根香老师夫妇生活在外地儿子家。有一天,他们回南昌了,我去她家看望,说起征集史料的事,同是学校教工的他爱人廖家猷老师说上世纪50 年代末,中央在庐山召开重要会议,为做好服务工作,省里从各高校抽调政治表现好的学生上庐山,参与为中央领导的服务工作。他们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省里交办的这项政治任务,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元帅夫妇高兴地和他们合影。他一直珍藏着这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前些年,他把这张珍贵的照片制作成精美的相框摆台。听我说起征集史料的事,他慷慨地把对他来说很珍贵的相框摆台赠送给学校展出。中文系退休的甘久生老师捐出了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高考的准考证。音乐系退休的何健民老师倾其所有,捐出了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量的演出节目单、油印教材、电影票等实物。曾在学校担任领导职务的郑光荣书记则捐出了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许多照片。还有一些老领导、老教工也纷纷提供实物。有些教工自己没有保存实物,但是多方联系相关人员,美术学院退休的刘赞爱老师联系他的大学同班同学捐赠了师院时期工农兵学员的学生证等。

在向教工、校友征集实物的同时,我们也在馆里搜寻有用的史料,欣喜地找到了五十年代初南昌大学征地协议书,五十年代南昌大学、六十年代江西师院校徽,六十年代学生鉴定表,以及难得一见的数张1981 年美术高考试卷。这些都出现在校史馆展柜中,引起参观者的兴趣。有人为此感叹“我们学校历史还是厚重的”。

(作者为档案馆前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