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翻浮萍夏日近。暮春过后生出的浮萍,随着气温升高而长大,待到夏日将其收集起来又是一味草药。
浮萍在我国各地均有出产,故欲亲看它一眼,多可就近到池沼、水田、湖泊和静水之处寻觅。水生的浮萍,中医治病用到它,就与人身之水、汗有关。中药药性理论认为,浮萍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透疹、祛风止痒、利水消肿。中医最看重浮萍所具有的祛风利水功效。多用其治水病当汗而又小便不利者,又可治疗皮肤风痒等。另外,浮萍晒干为末,可驱蚊虫。
浮萍,又名水萍、田萍、水苏等,为浮萍科多年水生漂浮植物紫萍的带根全草。紫萍的叶状茎扁平,叶上生叶,四五片叶连成一簇,自中央下垂十余条须根,叶的上面为绿色,叶背面为紫红色,夏季开细小的白花。采收季节多在6~9月份,洗净,除去杂质,晒干。
浮萍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称为“水萍”。后世临床取浮萍用为正名。浮萍属辛凉解表类,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功能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等症。近代江南名医张寿颐(字山雷)《本草正义》总结为,“浮萍,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不仅专入气分,而兼治血热,即善清火,而又导热下行,其效良捷。虽曰发汗,性非温热,必无过汗之虑。”
浮萍的发汗解表作用较强,有人认为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但与麻黄不同的是,麻黄性温,用于治风寒感冒;而浮萍性寒,故用于治风热感冒。对于风热感冒之身热无汗,浮萍可与荆芥、防风、薄荷等同用;出现咽喉肿痛时可配板蓝根、山豆根、牛蒡子;出现咳嗽时可配苦杏仁、桔梗、枇杷叶。
浮萍能使“风从外散,湿从下行”,吴仪洛《本草从新》有浮萍“发汗去风,利尿消肿”的论述。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表现为肌肤瘙痒、一身暴热,在内表现为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的,都可以用浮萍来治疗。用浮萍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而有表证者最为适宜,可单用,临床上常配冬瓜皮、赤小豆、连翘、车前子等。以浮萍为主,配伍其他中药,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浮萍配黄芪,可用于脾气虚弱、水不化气之身面水肿、小便不利等症。以浮萍配白芷、金银花、黄芩、甘草(压成片剂有萍芷片)可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
对浮萍的功效,以黄宫绣《本草求真》所载最为扼要:“古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一语括尽浮萍治功。故凡风湿内淫,瘫痪不举,在外而见肌肤瘙痒,一身暴热,在内而见水肿不消,小便不利,用此疏肌通窍,俾风从外散,湿从下行。”
近代安徽名医龚士澄(1926-2017)对应用紫背浮萍有体会,介绍其得心应手者,一为根治瘾疹(即荨麻疹),一为外用退热。有退小儿高热精彩医案如下:
回忆1948年7月,有莫性男孩,才满周岁,证见发热,多汗,尿黄,困倦嗜卧。热势持续,逾旬不退,诊脉洪数,右大于左,指纹暗红,舌苔黄腻,面赤形烦,壮热咳饮。我投白虎汤加味未效。更医用冷敷法,热退汗收,但仅安一时,复大热,又求治于我。我思此证属暑温,因冷疗而汗闭邪遏,可以外治透其暑邪。乃嘱将患儿卧于萍垫竹席上,饮以冬瓜汤,以观动静。约一刻钟汗,浮萍散发其热气,儿身仍高热不润,令撤换新萍,裸卧片刻,身渐漐漐有汗,能静睡不躁,并徐徐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