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长安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交通行业特色的高校,开展交通强国教育,对于学校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报特开通“交通强国”科普专栏,遴选刊登本校教师撰写的科普文章,以期增强校内师生对交通强国建设的认识,凝聚全校合力,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交通强国意识是交通强国的灵魂,交通强国战略要有交通强国意识作为基础。当代大学生将是交通强国建设的可持续力量,他们的交通强国意识关乎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在未来走向交通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大学生只有具有现代化的交通强国意识,才能在国家的交通强国战略中尽显自己的文韬武略。
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需要
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过程中,技术方面的突破,需要以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为前提。建设交通强国要实现从交通大国意识过渡到交通强国意识的转换。交通院校大学生无疑是交通行业建设最具活力的生力军,提高国民交通强国意识的任务就落在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
大学生是交通强国事业的建设者。建设交通强国事业,离不开交通行业人才。大学生是未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建设者,更是交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所以,大学生在建立专业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也要增强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识,为将来承担交通强国建设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大学生是交通科技创新的创造者。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交通科技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桥隧工程、智能运输与交通工程、材料与试验、养护与环保、工程管理、船舶海事、港航工程、铁路工程、物流工程与综合运输等诸多领域。交通强国建设要发展交通科学技术,着力推动交通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交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人才的培养,交通类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直接决定了交通强国战略的成败,而高校是培养交通类人才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在实施交通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将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大学生作为未来交通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肩负着交通科技创新的使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意识,这是需要在大学期间完成的。
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是交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一是交通强国精神意识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精神支柱,对于交通强国建设具有凝聚力量的功能。弘扬交通强国精神意识体现为弘扬开拓进取、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精神。交通强国精神意识有助于凝聚力量,战胜困难,不断推动交通发展。二是工程伦理是交通工程的伦理支撑。工程伦理的诚实守信、智慧勇敢与责任意识等是精神意识的体现。交通伦理和交通工程相关人员的社会责任事关交通强国建设的前途。模范型的交通工程往往渗透着工程技术人员高尚的德性和德行、高度负责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三是工匠精神是交通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工匠精神是工匠对技术和设计独具匠心的精神、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技艺不断改进的精神、为提升产品品质不遗余力的精神。有了工匠精神,工程人员才会在交通强国建设等各环节追求精益管理,在技术、品质、标准等方面建立优势,才能支撑起交通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交通院校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路径
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是交通专业老师的责任,也是非交通类老师的责任。要改变过去那种交通问题与非专业老师无关的思想,联合专业老师和非专业老师,共同去实现这个目标。
全面制定交通强国意识培育规划。教育部门制定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规划,对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进行顶层设计。这是交通强国意识教育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制定一个适合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发展纲领。一是要把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的总体规划及战略目标和任务;二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内容体系和实施方案,如对交通类本科与专科和高职学生的培育,要制定不同的教育规划;三是设置专项的资金安排,以确保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规划的实施,有国家的投入,也要有本单位的配套。具体来说,就是将系统论的方法运用于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之中,确定大学生所需的交通强国意识教育任务目标,统筹考虑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各要素,制定完备的教育总体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优化。
构建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实践要有理论的支撑,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要有理论作为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把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鼓励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这对完善我国的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体系、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家层面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和教育专家,根据交通强国意识培育情况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研究具有当代特色的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完善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各交通类院校要充分发挥交通专业优势,组织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普及性书籍和教材,通过自己学校的教学实践检验并修改,然后遴选出一批优质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著作或教材。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于学科建设的基础,又要展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要着眼于各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基础,结合各层次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以推进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工作扎实全面展开。
加强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队伍建设。任何教育管理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落实都需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来完成。由于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的淡薄,交通方面人才的缺乏,加强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就目前情况来看,交通强国意识教育顶层设计可能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但是对教师队伍的规划不能等待,各地交通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实施方案。一是全国各类交通高校教师都要普遍提高交通强国意识水平,不只是交通类高校的专业老师,还包括交通类高校中非交通专业的教师,这是提升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的基础。二是各类高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大招聘、引进交通专兼职教师的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三是普通高校还可以与交通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请专家到校指导、讲座、培训等,以求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交通强国意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搭建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平台。在构建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培育的硬件条件的同时,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搭建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的软件平台,也是当务之急。一是构建多种教学模式,将交通公共基础课程、交通通识课程、交通知识网络课程等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设定一定的学分,保证学时,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交通强国意识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开展交通强国校园文化活动,以“大讲堂”、宣传栏(板)及校园广播站、网站等为载体,开展交通强国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利用各种“节日”活动进行宣传,增进大学生对交通强国的认识,促进交通强国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三是组织各种交通强国建设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志愿者社团、三下乡团队、野外生存、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交通、体验交通,在增长知识强健身体的同时,增强建设交通的进取精神和意志。
“交通强国是世界强国的显著表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美好蓝图,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尽快提升全体公民特别是交通院校大学生的交通强国意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注: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