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即课程
用心打造学校食育文化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
每一间教室都是一片土壤
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滋养
孩子一天的校园时光,除了课堂学习环节,就餐环节是占用时间较多的一项活动。小学部积极探索就餐文化建设,通过就餐礼仪、餐厅文化墙、学生自主管理岗位等形式,大力宣扬健康饮食习惯、感恩教育等内容,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食育”文化体系。
就餐即课程,用心打造学校食育文化是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餐桌礼仪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校着力推进就餐即课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孩子,在餐厅多一份节俭、少一份浪费 ;多一份礼让,少一份拥挤 ;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
从餐桌开始,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最根本就是让学生在进餐的同时,逐渐规范,养成习惯。就餐各个环节的设计,对孩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意义。
从教室走到食堂,由孩子组织站队走队形,蕴含体育课队列队形的内容。七步法洗手,规范孩子生活习惯。走到餐厅四人围坐一桌,面对餐厅老师给盛满的饭菜,孩子们会紧握双手闭眼感恩。现如今的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并把家长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甚至面对别人的帮助时,连一句“谢谢”也不会说。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孩子学会对付出劳动的老师表达感恩,对大自然赐给我们的食物感恩。
就餐开始了,孩子们会主动地分水果,面对一些小小的橘子,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分呢?他们会把个头大的分给同学,小的留给自己。这种谦让的品质很自然的流淌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
古人云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实践。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用统一的手势与老师沟通。
看,这位小朋友伸出剪刀,另外一位小朋友伸出拳头。随后餐厅老师给伸出剪刀的小朋友加上一勺美味的菜,给伸出拳头的小朋友添上一个馒头或者加上一份香喷喷的米饭……
学校教育不单单局限在课堂之上,就餐即课程就是我们对孩子开展的第二课堂,培养孩子的就餐礼仪,注重细节文化,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校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宣传,提升孩子对就餐文化的理解和践行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主管理,养成独立品格。正确有序的做事,注意生活小节的训练,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餐厅老师为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午餐,合理的营养搭配,色香味俱全,孩子在感恩中就餐,逐渐养成了节约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并且在关键环节有“餐厅小助手”来考核检验,让孩子自主管理。
就餐完毕后,孩子们自己收拾碗筷,并且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端餐盘,有人负责拿筷子,有人负责端碗,有人负责擦桌子,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的进行。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垃圾分类,又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张小小餐桌,不单单是传递给孩子丰厚的知识,还让他们懂得感恩、乐于回报。内在品格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举止,反之,通过孩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进而影响他内在的品格。我们一直在教育的道路上探索,食堂即课堂,餐桌即课桌,通过开展“就餐即课程”,让餐厅变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孩子们对就餐礼仪、就餐规则以及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