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作为艺术类学生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奠定其人生职业方向与职业素养,也是学子们三观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格局原本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通常也是指一个人的境界和胸襟,决定了他看人看物看世界的角度和包容度,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同样,人生有格局,艺术也有格局。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点燃学生的艺术智慧,引导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发现自我,持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尤为重要。
首先,敬畏历史,通过对中国美术史基础理论的学习,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发源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达到兴盛。延及近古,明四家到清四王,从师法造化的四僧,到近现代大师强调的“诗、书、画、印”的全面融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轨迹:从传统之神,至传我之神,再到传诗外或画外之神;人象中求意,至象外求意,从意象至意境的追求,中国艺术在老庄及禅宗哲学的指引下,在精神化方面走上了极致。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明史,就是无数代表人物不懈探索创新的奋斗史,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复兴史!
作为本科艺术院校,就是要通过中国艺术史的教育,让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了解历史、敬畏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心,塑造正确的历史观,摒弃和反对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让同学们在中华文明史中汲取营养,为今后的艺术之路指明方向、奠定基础。
一方面,尊重传统,通过对中国画传统基本技法的学习,塑造正确的艺术观。以中国山水画艺术为例,两千多年来历经了五次大的变法,才形成了以禅道为立境、以自然诗意为喻示、以三远法为空间、以皴擦点染为笔墨、以自然山水为观照、以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情思为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技法体系。唐代诗人王维又以诗入画、以画入诗,从而开创了文人画的风骨。自此,历朝历代不管是艺术风格的嬗变,还是画派的确立,诗、书、画、印始终是文人画的标配。而这正是中国画所独特之处。
作为本科院校艺术生,就是要从尊崇这些传统程式法则和技法形式入手,通过不断临摹、研习、领悟,达到对传统士者及先辈笔墨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学院派艺术生尤其要在学习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兼收并蓄,从根本上树立起正确的传统观、艺术观,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艺术之路!
一方面,守正创新,通过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的学习,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文化多元,特别是一些所谓以新潮、猎奇、荒诞、甚至以丑为美、哗众取宠为目的的文化艺术乱象,撼动了公共社会的审美底线。
众所周知,长安画派代表人物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以人民为对象、以山河为造化、以时代为背景,在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表现美,这才是醉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学子们的正途。正是这样,长安画派的诸位大家才使沉寂了千年的文化之都的长安再一次迎来了绘画艺术的辉煌期,为中国美术史由传统走向现代开创了新格局!
作为经过正规艺术院校专业培养出来的艺术生,今后当诸位学业有成、进入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商业包装,不要标新立异,要保持对艺术的纯真追求。正所谓守正才能创新,这里守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文化艺术上的传统之美,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家们凝炼的,被历史证明了的美。此种创新,是新时代大潮中在文化艺术上的时代之美,它同样是纵观世界的,兼收并蓄的,被人类历史所认同的美!
当然,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开阔视野,调整艺术思维,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风格。
绘画是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和而不同。伟大的时代,要求艺术家更要追求大格局与大视野。传统中国画讲格调,艺术作品也分为“登堂”和“入室”,强调入室的要格调高雅,登堂的要气势宏大,格调高雅的尺幅小品能成为经典作品,气势宏大、雄浑壮阔的作品更能产生深远影响。但不管是“格调”还是“气势”,不管是宏幅巨构,还是尺缣小品,都体现作者的审美意趣、个人修养。因此,画家真挚的感情、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个人修养、独特的个性都是绘画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院校本科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学生“艺术格局和价值取向”入手,通过对传统与时尚、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兼收并包,让学生们对美的鉴赏与品位得到培养和提高。对风格与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今后艺术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四年大学本科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对于每一名学子今后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来说,也许并不算长,但对于培养和塑造人生的“大格局”和艺术的“小格局”,却显得尤为关键,也许只有敬重历史、尊重传统、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艺术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的艺术格局胸怀宽广,使自己的艺术人生行稳致远,使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