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报》

建校初期的南林,用马车接新生

作者:陈思君 尹璐 徐晔    
2021-05-01     浏览(318)     (0)

张贵麟老校长欢迎小同学来访,他讲述了南林的发展历程和教学制度。他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并邀请同学们常来交流。张贵麟作为南林第二届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

  “啊,这么多小同学啊,那我们上楼去会议室吧。”张贵麟老校长显然对我们的到来很欢迎,他引我们上了楼。我们看着他,笑容亲切和蔼,身穿深蓝色外套,脚踩休闲皮鞋,戴着茶色眼镜,满头白发,精神矍铄,让人很难想象这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距离张贵麟初入南林已经近70年,但南林一路走来的故事一直被他铭记。
  老校长边用手比划着,边生动讲述着……历历在目的曾经,像是不断拉近的电影镜头,在我们眼前呈现。
  1953年,张贵麟从镇江一中考进南京林学院,是南林招收的第二届学生,当时学校在丁家桥,南林是用马车从下关的老火车站把他和别的新生接到学校的。第二年,学校才迁到现在的校址。据张贵麟回忆,当时学校只建了甲乙两栋楼。甲楼的一楼是图书馆,二楼是行政办公区,三楼是老师办公室。乙楼是男女学生混住的宿舍楼,“宿舍的条件很好,铺着木地板,装修很精致。”
  除了这两栋楼,教室、食堂、会议厅都是草房,教师公寓没建成,老师还住在丁家桥,坐班车上下班。
  解放初,中国大学模仿苏联模式,管理很严格。上课是“六小时一贯制”,即上午有六节课,上完三节后,到食堂免费领馒头和豆浆,吃完接着再上3节课。张贵麟所在的林工系在1952年刚开设,南林没有这方面的老师,学生上午前两节课在本校上基础课,接着就被学校卡车拉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学习林业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课。下午是各种集体活动,有长跑、短跑、引体向上等体育项目,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如戏剧社、歌咏社等等。晚上要上晚自习,学校安排老师答疑,及时解决同学们的问题,辅导员会点名监督。
  1957年,张贵麟提前毕业到东北林学院进修,随后回校任教,从普通老师到副校长、教授,从未与南林分开。作为老一代南林人,70年来,他与南林共同成长。看着南林师生规模从三百人到三万余人,学校的建筑面积不断增加,高楼林立,张贵麟感慨道:“虽然学校和东大、南大相比还有差距,但就学校本身而言,能够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很不简单了。更何况,白马新校区建设在望,这是我们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的,接下来的发展,我们很有信心。”
  谈到南林第一代建设者郑万钧,张贵麟满是敬佩:“郑万钧当时是有国际威望的树木学家,也是很认真敬业的老师,他每上一次课都要用6小时备课,要听懂他的课,学生要下不少工夫的。郑万钧身体力行,奠定了南林 “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优良传统,在他的影响下,南林的校风代代传承,师生们认真学习、研究学问,在林业界有很好的口碑。”张贵麟说郑老的精神对自己影响深刻,作为学校第二代的建设者,他一直极力传承这种精神。
  “时代有变化了,现在的同学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基础学科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基础学科都要学好。”采访的最后,老校长和同学们强调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并邀请同学们经常到离退休中心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