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目标》这本书,深深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整本书描述了思辨过程,直面目标和问题本质,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一、首先就本书自己认为的关键点记录如下:(一)目标:除非你知道目标是什么,否则生产力就毫无意义可言。公司的目标是“增加净利润、提高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这套方法共有三个衡量指标,就是“有效产出(Through-put)、库存(Inventory)和营运费用(OperatingExpense)”。目标是赚钱,不是降低成本。
关于忙碌。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忙碌不堪的工厂,是非常没有效率的工厂。很多管理者只是想办法让手里不闲着,整个单位保持忙碌,如此而已。非瓶颈工作量超出了瓶颈工作量,不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制造出过多的库存,因此也就和目标背道而驰;非瓶颈设备省下的每个小时都是虚幻的。工人忙着生产零件或闲在那儿待命,都不会提高我们的营运费用,但是库存过剩却会让我们积压一大笔资金。请了一大堆聪明、高学历的人才,为什么却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向灰飞烟灭。求生存的动力掩盖了错误的信念。
在平衡的工厂中,每一个资源的产能都和市场需求达到完全的均衡;但是越接近工厂平衡目标,也就表示你越接近破产的边缘。让流量和需求保持平衡,而不是让产能和需求保持平衡。
(二)瓶颈:任何资源,只要它的产能等于或少于它的需求,就是瓶颈。瓶颈不分好坏,只是你所面对的现实罢了。运用工厂的制约因素(con-straint)来经营工厂。瓶颈控制了库存和有效产出。
每个工厂都并存两种现象,依存关系(一个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和统计波动。远足的目的不是比赛谁最快抵达终点,而是大家一起走到终点。不能孤立的衡量某个资源的产能。
处理NCX-10机器瓶颈问题:1、全负荷工作不浪费瓶颈时间(不要停工、不要处理不需要的零件);2、替代性做法减轻瓶颈负担(减少热处理零件、委外加工、增加旧机器);3、到达瓶颈前,提前进行品质管理;(4)增加热处理的批量(批量减到远低于机器的标准处理量)。
非瓶颈: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不是由其生产潜力来决定的,而是由系统中的其他制约因素来决定的。(三)绩效衡量的指标异常重要,对财务管理有一些颠覆性认识1、有效产出:最重要。2、营运费用:花掉的钱都是。比如机器的折旧要算营运费用。
3、库存:可以借销售而回收的投资都算库存。比如机器中仍然保有的价值也就是可以变卖的部分,要算库存。库存就是负债,但我们居然把库存列入资产下面。
启动一个资源和有效利用一个资源完全是两码事。
(四)持续改善的流程。步骤一:找出系统制约因素步骤二:决定如何挖尽制约因素的潜能步骤三:其他一切迁就上述决定步骤四:给制约因素松绑步骤五:假如打破了制约因素就回到步骤一,千万不要让惰性引发系统的制约因素。
把以上流程加以改动,适用于面对的所有事情:
1、应该改变哪些事情。2、要朝什么方向改变。3、应该如何改变。(五)疑问1、但最后几章,和其他读者一样,关于“X、Y理论”、“罗哥升任事业部主管后的一些讨论”,我就看不太懂了。
2、没有看到皮区有什么贡献,留了一个烂摊子给罗哥,为什么会升任更高的职位。
二、从工厂生产改进看人生百态“在非常复杂的环境里,都有能力一针见血地指出核心问题,代表什么意义吗?能够拟定真正解决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总结分析,而不会制造出新问题,代表什么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平稳地进行像这样的重大改革,而且不但不会引起抗拒,反而激发改革的热情?你能想象拥有这种能力,而且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景象嘛?”(一)假如不是苦思冥想才找到解决方案,我们会有足够的勇气实施这些方案嘛?很可能不会。假如不是源自我们在辛苦挣扎中所获得的信念,也就是在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问题的责任感,我不认为我们会大胆地实施这些方案。当你试图说服某个盲目遵循通行做法的人时,直接把答案讲出来,会毫无效果。
(二)咨询师直接告诉的方案,指导该怎么办,终究会一败涂地。必须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才能应用这些原则。
(三)从目前的的困境中脱身,可能面临的是另一个困境。
(四)一种熟悉的感觉又出现了,每当耗费了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却只是白忙一场,就好像看着轮胎泄气瘪掉一样。
(五)善于在混乱当中维持着一切都在掌控中的表象。
(六)只要想清楚了,每个问题都会变得简单。常识其实一点都不平常。但是怎么样说服其他人?怎么样把通行的做法抽丝剥茧?怎么克服人们对改革的抗拒?
(七)我一开始做一件事情,就会全力以赴,或许这和我的成长背景有关。
(八)身为团体一份子的安全感,大家共同分摊责任,没有一个人会特别受到责怪。
(九)每家大公司都是,集权-分权-集权。
三、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想法。(一)任何的变革首先都需要统一思想。领导想变革嘛,首先要让你的下属在思想上行动起来吧,一定要让他们思考,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有成就感,把他们培养成像你一样的领导,共同承受压力、成就事业!变革首先要有一个核心团队,人不用多,五六个人即可。面对问题要经常讨论,并拿出解决方案。
(二)瓶颈在工程项目中就是关键线路的各个节点。关键线路上没有自由时间,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进度。
(三)财务管理在很多方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许是出发的太久,忘记了目标。我从事的是工程项目,每个项目收入减成本等于利润,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强管理、做好清收清欠确保现金流,但是财务报表上根本不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现状。所有的利润数据竟然都可以做出来,想想实在不可思议,恐怕是中国特色吧。(四)在压力之下三个月足以实施一场变革。三个月做不到的,时间再延长也不可能,即刻开始行动,不开始怎么会知道遇到什么困难呢。(五)要思考,不要直接给出答案。书到用时方恨少,事不经过不知难!要学会用苏格拉底之问的模式,让大家思考,只有深刻领悟了才能有去执行的动力。
“世界上最长的距离是从嘴到脚的距离”。
营运部 李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