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飞机落地云南保山,山路颠簸最终到达昌宁,我们快速安顿好。惦记着学校为方便当地村民夜行安全,开展的村落小路灯光亮化工程,大家一路上都在讨论如何呈现。
迎面穿过一道傣族牌坊,带路的新城社区书记辉忠指着路边的水泥灯柱说:“那头,往山上的,西南大学修的!”“啥时候亮灯呢?”辉忠却说,不清楚。因为援建的路灯不仅太阳能,还是光感全自动。
“啥?”不禁疑惑,不是国家电网?
“太阳能好啊!农户东一个西一个,牵线通电,贵!下雨漏个电,麻烦!灌溉有水,不安全!还不交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边远村落和繁华都市不同,村落扁平,城市立体。村里人与人、户与户沿着河道散落山间。
云南的天,小孩的脸,刚还晴空万里,立马倾盆大雨。跟着去村里的大婶家躲雨,一进门就见门背后放着个簇新的红箱子。婶说,里面是装着大学生送给娃的运动鞋和画画的工具。她顺手指了指家里的男娃。男娃一声不吭。我指着年龄最小的组员说:“这个小姐姐很会画,要不看看?”
没有反应。男娃虽已上小学五年级,加减乘除依然理不顺,稳坐吊尾车。婶言语间暴露了她的内心:读书没用,闲人张嘴要吃,不如帮家里做事。画画?比读书还没用。至于运动鞋,大路是硬化了,但常走的小道还是泥巴路,雨又是说下就下。一双合脚的塑料拖鞋可能更合心意。
整趟昌宁行,走马观花,似哪都去了,哪都看了,其实留下许多遗憾。来得匆忙,呆得短暂,拍得潦草,错失无数。作为旁观者,我本就从未生活其中,很难感同身受,又因缺席第一现场,使得给他人看的报道,显得苍白,少了说服力。
要尽到一个高校宣传人的责任没有捷径,只有第一时间去前线,获取鲜活素材,用洪亮声音把事实现场,传播给那些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人。(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