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创新活动载体,生成新的活动形态,能适应并贴近青年,又能超越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创造性转化,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从这些流行语背后,不难看出,新冠疫情肆虐,战胜疫情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工作的重点。如何利用好这些流行语,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认同感和主流价值意识的引导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评选,其背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践行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养成的过程,反映出当下青年人思想动向、价值认知、判断标准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舆论的关注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网络语境中熟练运用互联网思维,内容选择和呈现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的话语特点,创新内容表达的言说方式。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置议题要赋予价值的引导力。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日渐成为青年不可或缺的生活工作和生活场景,信息获取、生活交往、休闲娱乐以及日常消费深度嵌入网络。活动的设置既要符合网络传播规则,同时还要回应互联网时代青年的成长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心设计内容增加活动的吸引力。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年学生带来生活学习上的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网络依赖甚至网络异化,脱离现实世界进入想象空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和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有效的将沉迷网络虚拟空间的青年学生解救出来,活动设计既要不脱离网络,又要不受制于网络,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媒介载体扩大传播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层出不穷,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拘泥于简单的线下活动照搬网上,而应实现从线下到线上,又从线上到线下,让青年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策划者,使教育主体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杨雯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