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两毛钱处方”:做个好医生并不难

2010-10-30     浏览(250)     (0)

  讨论参与:本报记者团成员主持:陈丹丹主持人:如今看个感冒发烧要花多少钱?相信大多数人脑中闪过的数额会是数百元,但是刘女士夫妇却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只花了两毛二分钱!《现代快报》近日报道了我校一附院河西分院儿科医生周国平在给一位发高烧的孩子看病时,由于化验单和病人情况显示不需要输液治疗,于是只开了两毛二分钱的药。患儿父母深受感动,把此事发到了西祠胡同网上,感动了不少人。无独有偶,9月25日,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社区医生王争艳从20000多名医生中当选“武汉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她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一时成为社会焦点。
  花雪:作为一名医生能够数十年如一日以诚心为民、不开过度治疗处方,不从经济利益出发搞过度医疗,这是令我们敬佩的医者仁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有这样坚守职业道德的医生确实可贵,有些医生早已忘记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保有的操守,忘记了“白衣天使”这个高尚的称号。也许客观上有相关体制不够完善的原因,医生在社会中的劳动所得与其付出不成正比,导致医生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从而想靠一些不正当的途径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然而,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损害病人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无论如何都是与医德背道而驰的。
  陶陶:如何能让社会上像周国平、王争艳这样的医生涌现出更多?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医德教育。没有哪种职业像医生那样与人的健康和生命如此息息相关,没有哪种职业像医生那样永远需要对人的健康和生命保持万般的虔诚与敬畏,没有哪种职业像医生那样永远需要站在维护人的健康权、捍卫人的生命权的高度来培养和践行美德。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约束相对于道德约束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长久性,道德也需要制度化、法律化而加强其作用。有位医改专家分析说,为何中国的医生群体性喜欢开大处方?因为医疗服务没有得到公平、合适的产出,医生承担的工作风险高,劳动和收入不对等。如果说开大处方是医生的错误,还不如说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只有建立起有效、公平、合理的监督制度、奖惩制度、分配制度等,才有利于普遍遏制大处方现象。
  吴静:“两毛钱案例”中的周国平、王争艳医生固然值得人们敬仰,但在他们拒绝名利诱惑的背后,却显现出药品经营行业令人尴尬的局面。环顾药品市场,两毛钱能买到的药何其少也!如今许多药只是换了个包装,价格却提高了好几倍,面对这种现象,难怪钟南山发出这样的感慨:“市场上有好多药,我都不认识,更何况病人呢”。而这样的新药无非只是换了一个壳而已。所以加强药品市场的监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却又迫在眉睫的事。
  朱昊昱:在我看来,作为医生,治病是天职,而医德就是不要糊弄欺负老百姓。说实话,这世上有两种职业永远不能被金钱腐蚀,一种是军人,另一种就是医生。军人的荣誉感、医生的道德感丢掉了,这两种职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谁都希望自己能活的更好,但好歹读了那么多年书,总该明白有些东西比有房有车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生命只有一次,对医生来说这辈子最神圣的事业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赚钱发财,没有这种觉悟就别去穿那身白大褂。
  世人喜欢追捧神医,但在我眼里,仁医远比神医更值得尊敬。很多人喜欢求神拜佛,但如果真的有天堂,善良的人比虔诚的人更有资格进去。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为良医之行为而感骄傲!
  主持人:对症下药,优化治疗,一切为病人着想,本当医生之天职。周国平、王争艳医生的事迹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既说明了人民群众对心目中好医生的推崇,也反映出他们对当下一些医生开大处方、损害病人利益行为的不满,以及对良好医德医风的真诚呼唤。作为医学生,我们应当从中反思,见贤思齐,防微杜渐,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立志做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