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烟台大学 - 《烟台大学报》

追寻革命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听烟大学子讲剿匪英雄杨子荣的故事(下

2021-05-01     浏览(595)     (0)

      开栏语: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烟台大学所在的胶东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为满足广大师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传承胶东红色基因的需要,《烟台大学报》与“热血胶东·红色育人”大学生宣讲团联合特别策划《红色胶东》专栏,一起重温发生在胶东大地上的感人故事。该专栏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为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胶东地区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和精彩故事为主干,全景式回顾胶东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戮力奋斗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栏目初期主要节选“热血胶东·红色育人”宣讲团的宣讲词以飨读者。

      庆功会开完第二天,团长让杨子荣休息。他软磨硬泡,团长拗不过,同意他先带着几个侦察员,扮成土匪,坐爬犁去梨树沟,寻找残匪营长刘俊章、副官卫队长丁焕章和惯匪大盗副连长郑三炮的踪迹。一路上,杨子荣盘算着:“这一仗打完把答应团长的侦察剿匪经验写一写;给胶东老家打封信,一年多没给娘和媳妇捎信儿,不应该!”

      2月22日深夜,大风暴雪,经过多日奔波、寻找和打探,杨子荣在一个工棚附近发现有一行脚印伸向密林。找老乡一打听,十几里外闹枝沟住着猎手孟老三。为抢时间,杨子荣让一个侦察员回去给副政委曲波送信,他带着其他人向马架子扑去。

      2月23日凌晨,天气奇寒,他们找到了马架子。怕冻得硬邦邦的靰鞡踩在雪上太响,杨子荣用刀划烂大衣,让战士们包在脚上。大家匍匐前进到离马架子二十来米的地方,突然有人出来望了一圈,到屋后解手,哆嗦着进去了。杨子荣手一挥,带大家冲了上去。他踹开门,大喝:“都别动!”

      屋里烟雾腾腾,土匪丁焕章大惊,托着伤腿去拿枪。杨子荣立马开枪,枪没响。孙大德冲进来朝摘下枪的孟老三开枪,枪竟然也没响。孟老三开枪后夺门而逃。这一枪恰好打在杨子荣的胸口,将他击倒在门边。孙大德抱住他,把他拖到了山石后面。杨子荣的鲜血染红了大片雪地。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战斗,土匪刘俊章、丁焕章、郑三炮等六人被当场击毙,只剩一个小土匪,他把自己扣在大锅里,才没被手榴弹炸死。

  副政委曲波赶来了,看到已经牺牲的杨子荣悲痛万分。他对孙大德说:“我们看过你和子荣同志的枪,是缓霜,枪栓冻住了。”小分队的战友们肃立在马架子外,全哭了。大家把杨子荣的遗体放在门板上,盖上大衣,小心翼翼地抬到梨树屯。入殓后,曲波安排魏成友和几个战士,护送灵柩回海林;含泪写了一封信,让孙大德送回海林团部。

      团长和政委看到信无法相信,仔细看发现上面有副政委的签名,顿时泪如雨下。团长和侦察排的几个战士,给杨子荣擦身子、换衣服、收殓遗物。杨子荣只留下一个小布包,里面除了粗细不同的麻绳、大小不一的旧布头、几根钢针、一把锥子、旧鞋帮子和鞋底之外,就没什么了。

      杨子荣牺牲后的第二十三天,上午十一时,追悼大会在朝鲜族小学操场举行。军区首长宣布牡丹江军区独立二团直属侦察排命名为“杨子荣侦察排”。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来送英雄最后一程。二团连以上干部轮流抬着十二杠棺木,穿过海林镇,向东山墓地缓缓走去。送葬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三丈多高的木质纪念碑立在墓前,上书:英明永在,浩气长存。团长王敬之强忍悲痛,数夜不眠,以《英雄杨子荣》为题写了一大本材料上报牡丹江军区。不久,军区授予杨子荣“侦察英雄”称号。

      闹枝沟战斗之后,二团的剿匪任务基本结束,杨子荣牺牲在牡丹江地区的最后一场剿匪战斗。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牺牲的日子,成为了牡丹江地区的和平纪念日。7月7日,牡丹江军区独立二团与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第一师合编,踏上了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的征程。1948年11月2日,沈阳城头的枪声平息了,东北全境解放!

      然而,家人左等右等,宗贵还是没回来,也没有信儿。四年后,1952年秋天,妻子许万亮走到了生命尽头。1957年1月1日,母亲宋学芝终于等到了宗贵的消息:一张盖着牟平县人民委员会印章的《失踪军人通知书》送到了她的手里。1958年11月13日,一张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证》,又送到了宋学芝手中,落款是“主席:毛泽东”。宗贵牺牲了,宋学芝捧着光荣证大嚎。1966年,宋学芝病死在儿媳许万亮离去的土炕上,终年八十岁。

      曾任二团副政委的曲波,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以杨子荣为主角,创作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9月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据此拍摄的故事片《林海雪原》,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杨子荣。

      人民不会忘记英雄!1966年,海林县开始寻找英雄的故乡。县民政局的关会元去北京找到孙大德、曲波等了解情况;又到胶东的荣成、文登、牟平、海阳、乳山等地,寻找杨子荣的家乡。历时两个多月,无果。1968年,海林县重修杨子荣墓,英雄的籍贯仍无法确认。5月28日,“杨子荣事迹和籍贯调查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海林县派关会元带队的调查组再次赴京。1969年,在牟平县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上,人们聊起了1945年秋天,一个年轻媳妇穿着红袄送丈夫的事。调查组走进嵎峡河村,嵎峡河村的访谈让调查组备受鼓舞。他们去济南找到了杨子荣的妹夫王明惠,查清了:1945年10月25日,杨宗贵上船前,确实碰到了他。结果已经明朗,只等最后的证据。

      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上海京剧团1958年编演的京剧,拍摄了电影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那个年代,杨子荣再次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电影里的几个唱段也成为人人传唱的经典。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找到英雄的故乡!

      1973年,曲波找到了1946年10月二团“战斗模范”的合影,请日本朋友将杨子荣单独放大,寄给了海林县杨子荣纪念馆。一天,牟平县民政局局长带着寄来的杨子荣照片,来到嵎峡河村所在的大队部。他把四位英雄的照片给老人们看,大家都指着杨子荣的照片说:“这就是俺村的杨宗贵。” 

      局长让人马上带他去杨宗贵家。局长拉住杨宗福的手,“老哥哥,你看看这里面有你兄弟不?”杨宗福双手颤抖,从四张照片中捧起了兄弟杨宗贵的照片,捧起了英雄杨子荣的照片。民政局局长抹着眼泪,笑着说:“老哥哥,恁兄弟杨宗贵就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啊!你兄弟是剿匪英雄啊!”黄昏,六十岁的杨宗福走上村外的西坡,把宗贵穿着军装、戴着大红花的“战斗模范”照片放在娘和弟媳妇的坟前。哭声传来,久久不息。

      祖国不会忘记英雄!2009年9月10日,中宣部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杨子荣名列其中。

      2020年秋天,烟台大学“红色育人”大学生宣讲团来到了牟平嵎峡河村。五十多岁的村民王传绪,为我们打开了杨子荣故居的大门。他告诉我们,杨宗福过继给弟弟杨宗贵的儿子杨克武也参军入伍了;杨克武的儿子杨金刚,二十多年后也跟爷爷、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军人。“老杨家一门三代都是军人!”王传绪笑容里满是敬仰和骄傲。

      杨子荣的故事讲完了。在准备宣讲会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民族,一个人,尤其是当今的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和榜样?应该怎样理解和处理自己与集体、与人民、与祖国的关系?杨子荣的人生经历和所作所为,尤其是他从一个历经苦难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剿匪英雄的光彩绽放的那一年又五个月;还有杨子荣的那句“为人民的利益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一定会神通广大”,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杨子荣的故居和纪念馆离烟台大学只有25公里,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在懒散浮躁、孤单无助、前路迷茫的时候,那里一定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指导教师:胡大鹏、张成友、王鲁娟,大学生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