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几代人辛勤耕耘珞珈山,爱护好校园的一草一木是我们的好传统。合校后一个十年过去,校园绿化已形成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群落地带性特征明显、古树名木独特、珍稀濒危植物独有的绿色风景线。
历届校领导重视校园绿化,全校师生把爱校护绿作为自觉行动,倾情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十年来,师生参与校内义务植树5万人次,共植树20余万株,营建有纪念意义的“入学纪念林”“毕业纪念林”“校友纪念林”和“青年林”。建设一片,绿化一片,保护一片,保持了武汉大学标志性景观。那些涵盖重点区域的植物,全校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具有代表性植物群落、干径在50cm以上树木、同类树种中属武汉市最优树种等重点保护对象,都得到立法法规保护,重点加以监护。如增设保护标牌,重视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技术研究,加大保护宣传并引起全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和关心。
合校前,校园各校区的植物景观不尽相同,景点特色不突出,植物主题效应不显著。为突出校园植物景观特色,首先加大植物景点的建设和改造,增加校园环境亮点。如文理学部珞珈广场建设,医学部杏林广场改造,信息学部院士广场新建和文理学部行政楼东侧小游园改造,湖滨竹苑建设等。校区连为一体,在全国高校中独有。樱园建设不断补种樱花和扩大樱花种植面积,加强樱花苗木的繁殖、抚育、日常养护工作。梅园建设突出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植物景观,扩大梅花、腊梅的种植面积和数量,使其不断完善。枫园的枫香林是20世纪50年代的苗圃保留下来的,以枫香等秋色植物为主题植物景观,相继补种枫香等秋色植物,更加突出了植物的季相特征。学校在樱园、枫园、湖滨、星湖园、杏林苑、世纪广场等景点重要节点设置了老校长、院士书写“景名”的景石,这些景石为植物景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深的文化内涵。
利用校区道路紧连的特点,以道路综合改造为基础,形式完整的绿化带,反映校园总体风貌,从而优化校园环境质量。从合校之初的桂园一路、中环路等道路建设,到每年不断对校园道路进行综合改造,如学府路、珞珈山路、湖滨路、樱花大道等道路,保留原骨干树种、增加植物布局层次,改善周边环境,优化校园环境质量。
以教书育人为职能决定了校园环境是集文化性、教育性、美学性于一体的,通过精心构思,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思想的升华。合校以来,武汉大学校园环境在立意的选择上,与校园特定文化背景相结合,突出构思的教育性与感染力,营建了一些文化景点。如在历史文化上,张之洞、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韩德培等先生的雕像,百年校庆纪念墙、学科建设纪念墙等,所有这些雕像及铭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期待。它们和百年武大的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时代的历程,让后人在缅怀往事的同时,感悟到学校精神的真谛。在科学知识方面,“三峡石”“南极石”“北极石”“SARS纪念碑”等,利用科研、教学,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向上的热情。校园里栽植千姿百态的植物,挂上标有植物学名、特性、用途等说明的标牌,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植物知识的场所,融科学性、景观性、文化性于一体,更加体现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2006年,武汉大学绿化获得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总局等联合颁发的全国绿化行业的最高奖励,即“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近几年,多位同志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
(作者系后勤服务集团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