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前,她风趣幽默,引得笑声连连;赛场上,她指导有方,学生屡屡荣获大奖;生活中,她亲切随和,与学生互为挚友。任教三十余年,她辛勤耕耘,大胆革新,成功将演讲与辩论引入学校英语口语教学。在2020年教育部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我校《英语公共演讲》成功入选。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该课程负责人——英语学院陶曦教授,一同领略她课堂内外的风采。
赴英求学收获丰硕——“这段时光,对我影响重大”
陶曦与川外的缘分从中学延续至今。1985年,陶曦作为川外附中的优秀学生,被保送至四川外语学院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她在西南石油学院任教三年,在1992年通过考试辗转回到母校任教,直到今天。在川外任教为陶曦带来了发展契机。2002年,陶曦在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资助下,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回想起初到异国的经历,陶曦打趣道:“最难以适应的恐怕就是苏格兰人的口音,起初真的挺不习惯的,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渐渐发现了其可爱之处。”在爱丁堡大学求学时,导师JohnFrow对她影响颇深。JohnFrow是文化研究学科最早的创始人,在他的悉心指导与鼓励下,陶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顺利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为人很谦和,但同时他又是一个Fighter(斗士),充满批判精神。与他相处的那段时光,对我影响甚大。”陶曦深谙教学相长的智慧,硕士毕业后,她毅然留任川外,几十年如一日像日光般温暖学生的心灵,照亮学生的前程。
改体系、编教材——“让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
2005年,陶曦首次带着学生参加第十届“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这次参赛经历让陶曦幡然醒悟:“中英文演讲有两套截然不同的表达逻辑,评判标准当然也大有不同,而在当时我们教学体系的影响下,同学们往往是拿着用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讲稿演讲。”于是她下定决心:“改革,势在必行。”回校后,陶曦挑起大梁,立马着手进行课改。她首先针对当时学校口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保留传统语音会话教学的基础上,建议在本科二年级开设演讲和辩论课程,川外也因此成为国内较早开设英语演讲和辩论课程的高校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开设演讲课程正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同学们学会做一个好的Speaker(演讲者),而辩论课程重在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陶曦解释道。既然改革了课程,那么就需要对应的教材与之匹配。“那时,国内并没有很适用的教材,于是我想,我来编不就好了嘛?”为确保同学们获得足够的信息输入,陶曦作为负责人,与同事协作,果断开始了教材的编写。几年后,《英语演讲》与《英语辩论》两本教材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虽未经任何宣传,这两本书一出版即被各大高校抢购一空,畅销至今。《英语演讲》被视为“演讲启蒙教材”,备受英语专业学生的好评。“以前我认为英语演讲是一种表演,学习这本教材之后我才意识到,英语演讲不是表演,而是一种说话之道。它不是为了打造视听盛宴,而是高效输出观点。这本书教我如何用语言的魅力有逻辑地去征服听众。它让我更聪明地表达、更理性地思考。”一名学生评价道。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由陶曦负责的《英语公共演讲》课程获批线下一流课程;近日,陶曦主编的教材《英语演讲》又入选重庆市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这都是她多年来致力课改实践结出的硕果。
以赛代教——“不要惧怕未知,勇敢去尝试”
2004年初秋,山城尚未褪去夏天的闷热。学生张卓问陶曦:“为什么其他学校的学生都能参赛拿奖,而我们却不可以?”正是这句无心之问,让陶曦与全国性英语辩论比赛结缘:“我之前一直自认为我们川外学生不具备竞争性,但这句话莫名让我燃起斗志,我想,那我们就去试试看吧。”抱着这种想法,陶曦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了第八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结果一路跌跌撞撞,闯进决赛。“那时我也没有参赛经验,只能和两位同学拼尽全力,一起学习。”作为全国赛场上的“新人”,陶曦与两位弟子丝毫不敢松懈。学生张卓曾回忆那个与陶曦并肩作战的秋天,他坦言,辩题的难度令他难熬,对手的强大令他紧张,但他仍能时刻想起陶曦平日里严密的训练与不懈的鼓励,于是他越挫越勇,最终在比赛中一鸣惊人。从西南地区冠军到全国亚军,张卓、银伟也双双获得“最佳辩手”的荣誉称号。满载而归的结果,把心酸与难熬酿成了甜蜜。实践与教学相辅相成,陶曦频频带领学生参加各大赛事,并屡获佳绩。在比赛前一晚,陶曦往往会把注意事项写在纸上,偷偷从备战同学所住房间的门缝里塞进去,送上一份“独家秘笈”,给同学们添了温暖,涨了士气。多年来,她带领学生捧回了“21世纪·外教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多座分量十足的奖杯。“Peopleseethings,andtheysaywhy.Wedreamofthingsthatneverwere,andwesaywhynot.”陶曦笑着说:“我很喜欢这句话,我也经常鼓励大家,不要惧怕未知,要积极尝试,乐于探索,勇于试错。”
良师亦挚友———“教书是我无悔的选择”
“初识陶老师,或许大家会觉得她有几分犀利,但其实她本人很随和,课堂氛围总是严谨又愉快。”谈起陶老师,学生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专业上陶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如果有同学偷懒,从网上搜来稿子敷衍对待演讲作业,陶老师当堂就会发现并严肃批评。”学生杨文博回忆。“但她私下又很nice,常常和大家打成一片。”陶曦在某个学期的演讲课上到最后一节时,收到一份来自同学们的礼物——一本特殊的笔记本。她翻开笔记本,里面满溢学生们对她的喜爱与感激。“我看了当然很高兴喽!同学们真的很可爱!中学毕业后我便打算做一名教师,我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过。”陶曦坦言,“我真的很喜欢跟学生相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拓宽视野,不要仅局限于学生时代这些小事。”她目光变得柔和,“学习语言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希望同学们要利用好这个工具,努力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实现学习语言的价值。”
追逐梦想,翻山越海,教师是先行的使者、学生的领路人。教书授课,挥洒汗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陶曦一生追逐的梦想,平平淡淡,也芬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