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报》

年的味道,擂茶香浓情更浓

作者:机关党委 陈健    
2021-02-28     浏览(308)     (0)

我是客家人,家乡在揭西,但我是在茂名长大的,对家乡的记忆并不多。几十年来,我只回过老家几次,最近一次回家乡,也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然而,记忆不多,却并非意味着记忆模糊。我的味蕾,牢牢记住了家乡的年的味道。

家乡有许多美食,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过年期间吃的擂茶。在老家,正月初七、正月十五,人们常常会做擂茶。做擂茶准备工作的繁琐、食材的丰富以及擂茶的美味,都令吃过的人难以忘怀。也正因为做起来太繁琐,通常人家轻易是不做的,只有在过年或者是有贵客临门时才做。今年过年,我终于又有机会享受一顿久违了的擂茶宴。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受邀去到做擂茶的世伯家。门口的大红“福”字,渲染着浓浓的过年喜庆气氛。一进门,看到世伯陪着几位叔叔伯伯在喝茶聊天,几位老阿姨和女主人在忙碌着。见我们来了,大家都纷纷过来寒暄。这些都是我的长辈,从小看着我长大,尽管现在见面不多,我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小姑娘,但他们对我依然充满关心与疼爱,乡音柔柔,乡情款款,让我心里暖暖的。

厨房里,洗净切好的蔬菜、肉末等一盆盆的摆满了锅台,炒好的花生仁、虾仁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可以知道主人家已经忙活了一上午。这时,一位阿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只见她拿着一根两尺多长的木棍,在一个陶制的大钵里沿着带有螺纹的内壁使劲地捣着里面的材料。这是做擂茶最关键的环节,擂茶的“擂”其实就是捣碎的意思。这可是体力活,捣一阵后,另一位阿姨替换接着捣。几次轮换后,钵内的东西成了糊状,这就是擂茶的精华部分———“擂茶脚子”。可别小看这黄绿色的一团糊糊,里面有近二十种材料:绿茶、熟芝麻、熟花生、香菜、艾叶、苦刺芯、薄荷、紫苏、金不换、福老麻(音译)等等,这些材料,大部分是有香味和药用功能的草药,由几个阿姨在前一天分头去找,或是去地里采摘,或是去市场采购。真繁琐!我们听得直咂舌。擂好的茶脚,加适量的盐,冲入煮沸的开水,即成一钵浓香扑鼻的擂茶汤了。

一阵锅碗瓢盆交响乐后,主人招呼大家开吃了。一来到桌子边,我们惊叹了:十几个碗琳琅满目摆在桌子上,有肉末、虾米、萝卜干、花生以及蒜苗、韭菜、香菜、芹菜、芥蓝、香葱、生菜、豆角等这个季节所有的蔬菜,全部都切碎做成丁,红黄白绿,色彩鲜艳,十分诱人,这些是擂茶的配菜。据说擂茶的蔬菜有讲究,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正月十五吃“十五样菜茶”。在老家乡下,每到元宵节,青年妇女、小姑娘们早早就去采来十五样青菜,其中必定要有葱(吃了会“聪明”)、蒜(吃了会“算术”)、荞(吃了有“窍门”),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愿。我们每人拿个大碗,把每一种配菜都舀一小汤匙。千万别贪心,否则很容易就装满一大碗,而这些可不是擂茶的主食哦。配菜装好后,加一勺米饭,然后舀一大勺擂茶汤,搅拌一下,一碗擂茶“大功告成”。迫不及待吃一口,哇,鲜香满嘴!而且味道极富层次感,花生的香酥、肉末的鲜美、萝卜干的爽脆、蔬菜的清甜,再加上茶汤的浓郁,仅一口,已堪称是一场味觉的盛宴。

在主人的热情招呼声中大家大快朵颐,一边吃,一边发出赞叹声。女主人来回巡视着,看谁碗里差不多空了,就忙不迭地要帮着添加,或催促着你再添加;看到桌上的配菜少了,便赶紧再炒。如此好客的主人、如此美味的擂茶,此时的你,只恨肚子太小了!

吃擂茶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越吃人越多。本来主人家加上客人共二十多人,场面已经十分热闹,可没想到,仍不断有新的客人来到,一进门,和主人打声招呼,拿起碗就动手舀菜、盛饭、加茶汤,一看就是专门来吃擂茶的。原来,这是客家人的习俗,谁家做擂茶,主人便会广而告之,发出邀请,只要有人想来吃,告知主人一声即可。有时间的人也会主动来帮忙。主人的热情是真诚而淳朴的,即使是初次登门的客人,在这里也丝毫没有拘谨的感觉。有两句竹枝词,写的就是客家人吃擂茶和好客的风俗习惯:“一把春茶细细磨,花生苦刺芝麻和。熟米煮茶香喷喷,三瓯五碗不嫌多。”“主人好客请擂茶,菜色花生备办加。闻道邻居亲戚到,争往邀请十多家。”

客家擂茶源远流长,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尽管擂茶的食材并不珍稀昂贵,甚至连肉都很少,但因为食材多样、搭配合理,所以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还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益寿之效。然而,擂茶广受客家人喜爱,并不仅仅是由于它实用的功能。做擂茶时大家帮忙,吃擂茶时呼亲唤友,使得擂茶的作用早已超越物质层面而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擂茶作为客家人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反映,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是客家人团结友爱、热情仁善精神的体现。

客家擂茶,因其蕴含了浓浓情意而飘香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