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三多”工匠的奋斗人生

—记华北公司“全国优秀农民工”宋海涛

作者:■文/陈雅君 赵玉昆    
2021-04-22    

他是工友们眼中灯塔一样的先锋榜样,是项目经理心中值得信赖的“实力担当”,也是村民们口中“时刻不忘家乡”的雷锋式好人。他就是华北公司渤海分公司郡德大厦项目农民工宋海涛。

从1994年迈入建筑工地,宋海涛就是周围工友眼中最“与众不同”的存在,凡事喜欢多学、多想、多做的他,被工友们戏称为工地“许三多”。2021年,宋海涛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他的“三多”坚持也成了项目全员学习的榜样。

多学一点,27载成就机电大拿

1994年,19岁的宋海涛因为家庭贫困,辍学来到建筑工地打工。因为没有过硬的技术,只能干些简单的杂活,一天的工资只有5块钱。看着技术纯熟的老师傅,工资是自己的好几倍,宋海涛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不能一辈子干杂活儿。

白天,宋海涛稍有空闲就跑去给老师傅打下手,边干边请教。晚上,他则自己购买书籍学习暖通和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

“当时每天5点钟起床,23点以后才休息,每天都要保证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不觉得辛苦,就想着要多学知识。”回忆起当时情景,宋海涛感慨道。

仅仅一年,他就从杂工成长为专业水电工。两年后,他又因业务能力优秀,成为劳务班组长。

2000年,怀着这工程管理工作的热爱,宋海涛成功取得大学专科学历。2007年,他又被河北省职业改革办公室认定为暖通工程师技术职称。总是想着多学一点的宋海涛不仅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切实成长为项目上理论、实操两手硬的“机电大拿”。

多想一步,党员先锋凝聚工友智慧

2018年,宋海涛来到华北公司郡德花园项目,从事机电施工。面临现场施工作业面广,机电施工工程量大的艰巨任务,作为党龄11年的老党员,宋海涛带头成立农民工党员创客空间,凝聚工友智慧为项目品质提升和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项目降本增效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减少材料损耗。机电施工涉及到的电缆线动辄几万块,埋线如果有问题,几万块就浪费了。因此我要求工人们,必须学会看图,按图施工。”宋海涛说道。

起初,项目工人对学看图并不情愿。有人说:“咱们是工人,干活儿挣钱就好了,老宋是让咱当总工呢。”后来,宋海涛联系项目部,订立了精准施工奖惩制度,对认真看图,施工无返工人员进行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越来越多的工友对物料、工序等各个环节“斤斤计较”,项目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

宋海涛创客空间通过读图,并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提出项目地下室综合管线优化、桥架走向优化等30余条合理化建议,其中10余条被项目采纳,为项目降本增效30余万元。

“党员就是要时时刻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哪怕是建筑工地上最基层的人员,也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提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宋海涛满是自豪。更令他骄傲的是,在他的感召下,他的班组已有3名工友入党,多名工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星星之火在工友心中熊熊燃烧。

多做一些,爱心奉献造福乡邻社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年,宋海涛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宋海涛所在的保定市唐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地丘陵占全县面积80%以上,全面脱贫前,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从19岁外出务工至今,每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宋海涛总要拿出一部分回馈乡里。帮助因病致贫的村民改善生活、帮助困难群众修缮房屋、带头众筹为村里修路、筹建健身文化广场……提起宋海涛的善举,王京镇刘九庄村党支部书记打开了话匣子,“海涛这几年给村里的捐款有十几万,还不算他每次回乡资助乡亲们的钱。”“2020年10月,我们县彻底脱贫了,看着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这是我最开心的。”宋海涛笑着说。

同时,宋海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宋海涛参与社会各类捐款10余次,捐款金额数万元。此外,他还是献血大户,坚持20余年参与义务献血,平均每年献血两次,献血量合计超过16000 毫升,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人体总血量。

胡适先生曾说过“不要害怕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凡事多学多思、多干多进的宋海涛用行动践行着超越自我、矢志攻坚的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诠释着新时代技术型产业工人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