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师大报》
半生风雨 一世真情
作者:●校报记者团采编中心 郭心怡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永垂不朽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一生中,最不被否定的,就是独属于苏东坡的才气。
在被誉为“千年科考第一榜”的那一届科考中,苏轼的考卷被欧阳修称赞不已,并评价他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从他人生的第一次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在他 65 年的人生中,他创作了 2700 多首诗,300多 首 词,4800 多 篇 散文,书法绘画更是不计其数。
在文学上,他的成就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可在官场上,却是高开低走,节节败退。从刚开始的拮据度日,到后来的泰然处之,自得其乐,他面对生活的态度,才是最令后人敬佩之处。
著 名 的“乌 台 诗案”,令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在御史台大牢,苏轼在一百三十天的苦痛与折磨后,终被释放出狱。之后他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与成熟。黄州尖啸的山风不再刺人,反而变成抚平人心的何须;荒凉的土地不再代表无能为力的生活,反而变成流传千年的“东坡”;苏轼贫苦无光的生活不再黯淡,反而化作了他人生路上的成熟与坦然。苏轼从黄州突围,涅磐重生,这时的他,才是真正写下赤壁二赋的苏东坡。
大江一词,名传千古。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苏东坡仰天大呼的“大江东去”,让他面临的烦心琐事通通沉入滚滚江水中,让他忘记那些失意与悲伤。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磨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也没有销蚀他乐观向上的心。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 年 年 肠 断 处,明 月夜,短 松 岗”,一 排 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文人苏轼,经乌台诗案流落四方,无处为家。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倚杖听江声,亲煮东坡肉,经历了很多黑暗与不公平,却总是把美好藏于心间,铭记世间美丽,淡泊又从容,旷达又豪迈。
他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可他其实一直都是少年啊,又何谈老去呢,所以“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 前 流 水 尚 能西。”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走出半生,回望一生,却满是真情,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