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师范大学 - 《长春师大报》

回忆陈劳治教授

作者:学校办公室 孙万代    
2021-03-31     浏览(87)     (0)


初识陈劳治教授是在25年前,在学校思想道德课的课堂上,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当时是公共课,一百多人挤在一个公共教室里。一位身材瘦高、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讲台上。

他的普通话不太好,但表情轻松、语言幽默。他的课程不难,讲课时经常举一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有点像拉家常,让人感觉很有亲近感,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与陈劳治教授的密切接触是在 1997年。那时,我在大学生广播站做播音员。一天,接到一个任务,配合学校电化教育中心,为一位老师参评国家奖项制作宣传片配音。到现场一看,竟然是为陈劳治教授参评“全国高校百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资料片配音。从解说词里,我对他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这里我才知道,他参过军、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1958年从上海来到长春,从法律专业转到法律教育和伦理学研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有很多头衔: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伦理学会理事,吉林省伦理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研究探索,著作等身: 《修身的学问》《伦理学大辞典》 《中华礼仪大全》 《爱国主义新辞书》 《中国伦理百科全书》,不一而足。

这些内容,让我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专家学者。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他选择让我们两个学生为这么重要的资料配音。其实,陈老完全可以请电台的专业人员为他配音,效率会更高、质量也会更好。但他却要求在学校广播站找两个学生来——论专业性,肯定不如职业播音员;还要反复录制,时间拉得很长。他幽默的跟我们开玩笑——用你们俩配音,还能帮我修改稿子,吃两顿饭就行了,算是省钱了!后来,电教中心的老师说,这样的安排其实是陈老刻意为之。他是想给我们广播站同学锻炼的机会,就是这次录制,我和另一个同学从撰写解说词、修改文本、操控机器、挑选配乐、剪辑画面、配合画面配音……我们一边工作、一边交流,陈老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

这次经历,让我了解到一位学者严谨为学的精神、一位老师心系学生的情怀。这次经历,让我们成了忘年交,让我们收获许多,终生难忘……以至于在后来走到工作岗位都受益良多。

2014年,我在党校工作。学校举办青年骨干培训班,设计了若干个专题,其中一个专题想请一位了解学校历史、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为青年干部做报告。这时候,我又想到陈老。我知道,他已经八十多岁,不知身体条件还能否允许。我把想法向时任我校党委书记的张兴海同志作了汇报。兴海同志很赞同,并表示陈老离休后一直关心学校发展,在学校许多重要工作中都由他智慧和贡献,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于是,我提前到陈老家拜访。说明来意,他欣然答应,当场确定了讲座的题目:怎样做一名好老师。他要求我,给他几天时间,要认真准备一下。讲座当天,当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陈老走上讲台的时候,学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陈老用他50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每一个人:当一个好老师,关键在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足以让一个师者学习、参悟、修炼一生;每一位在长师工作的人,都应胸怀一颗炽热的心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一位长师人都应将 “学无止境、行为师表” 的校训铭于心,励于行,做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有道德情操的人、有丰富学识的人,为学生树立榜样,做一个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

依旧是随性的风格,依旧是幽默的语言,依旧是洒脱的风采,依旧是一位教师对三尺讲台的拳拳之爱、款款深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师的写照,更是陈老对年轻后辈们的深情嘱托。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斯人已去,音容犹在。

陈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