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师范大学 - 《长春师大报》

执着教育用一生 丹青难写是精神
——深切缅怀陈劳治先生

作者:记者 普怡丹 周宜联 申 展    
2021-03-31     浏览(165)     (0)


2021年3月22日,陈劳治先生走了。

惊闻陈劳治先生逝世,我们怀着无限的思念与感怀,报以无比悲痛的心情送别。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的为人师表坚实而有力,他的言传身教细腻而深远……先生的赤子之心,乐观豁达,淳朴敏学,仁爱担当,将永远铭刻在大家的内心深处。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先生所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朽的精神与品格!

谨以此文寄托对陈劳治先生的深切悼念。

“逆境是一所学校,扛着逆境走就是坦途”

“你入党了吗?一定要把握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呀!”每每与学生交谈时,陈劳治先生总是不忘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着青年人选对政治方向的重要性,激励他们要时刻牢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栽培,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先生15岁加入中国任命解放军,参加革命工作60余年,是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因有海外关系,陈老先生入党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执着入党三十年,慢慢岁月不动摇,先生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往事前尘,扛过了部队的严格训练与农村的艰苦生活,陈劳治先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由福建前往东北任教的火车。“生活、工作上的许多不易与困难,或是从同事们一次一次的关爱、自己一学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消除。”先生后来这样说到。从头抓起,重新备课,东北虽冷,但东北满满的人情味更加坚定了陈老先生扎根东北的决心。

入党后的陈老先生更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不让同志们失望,为鲜红党旗添光彩。

“教养是做人的根基”

先生从小便在“要有知识、讲厚道”的优良家风熏陶下成长,年少时在部队中所接受到的红色教育与种种历练,使他更加懂得了为人之道,青年伊始便已培养了良好的品质。三年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粮食定量、大家都不够吃的情况下,先生主动替他人代交自己的粮票,不计个人得失,作为小辈,我时常感叹,这样先人后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试问能有几人能做到?先生是位真正有修养的人,懂得顾大局、识大体,心胸宽广,是位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伦理学时,陈劳治先生与同一批各学科骨干教师一起生活学习在“进修集体户”,他主动起到带头作用,与大家团结一致,克服艰难的生活条件,保证了进修期间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让所有人专心进修,苦中作乐。这样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贯穿了他的整个生活与工作中:同全校师生一起抢修新立城水库、挖沙修筑大坝、掏粪勤工俭学……

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陈劳治先生的一生,见证、陪伴着长春师大的发展壮大。记得那时,陈先生因语言不便带着翻译去新疆开展培训讲座;尽管科研道路崎岖,他仍坚持带领学生们做科研取得成果,传授知识与学术分享,让他内心颇感欣慰。承办第五次全国伦理学研讨会、参与《社会主义与道德建设》研讨会、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承办全国民办高校德育研讨会……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陈先生,他便义不容辞的挑起重担,他不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更是长春师大的中流砥柱!

竹,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克服重重困难。那翠竹拔节破土之声便是对阳光的极度追求。陈劳治先生就如同这竹一般清雅质朴,风骨照人!

“谋事在勤奋”

华山自古一条路,不达目标不罢休,这是陈老先生在搞学术方面的座右铭。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科研的道路无疑是一项枯燥艰苦的脑力劳动,更是一项偶尔需要坐冷板凳的漫长工程。这里没有平坦大道可走,面对研究路上的绊脚石,陈劳治先生用滴水石穿的意志与认真刻苦的钻研,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攻克了数不清的疑难课题。而陈老学习热情从未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消减,活到老,学到老,1998年,65岁高龄的先生也依然为了课题研究亲自到四平、延边等地进行高校实地调研;在后来,几乎所有前去拜访、向他讨教的长师大青马学员们都能在书房里他那张木质书桌上,看到早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读书学习时留下的手记。

陈劳治先生长年致力于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系统性研究与开拓性探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他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为全国高校第一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编写组负责人、全国高校《法律基础教程》主编,发表著作20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荣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12项。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多年来的勤勉研究让他在学术界成绩颇丰、硕果累累,成为了不少研究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人员心目中的“偶像人物”。可即使是面对在学术界如此不一般的地位与成就,陈老先生却也只是摆摆手,谦虚地说道:“我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一个随着共和国壮大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罢了。”

在科研道路上,先生总在不停鼓励年轻的后辈们,说自己是在为年轻人铺路,将毕生所学之精华悉数传予、耐心指导,更时常嘱咐他们要“认真做学问、认真做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赵慧君老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就曾得陈老的悉心指教,赵老师提到,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依旧神采奕奕,在引导她研究时那份自信豁达、条理清晰的样子令人过目难忘。

“爱生如子,乐观活着”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从教的65年,陈老先生一直将“爱生如子”的信条牢记心中。他十分赞同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是陈老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辛勤奉献的真实写照。65年间,他不仅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更是为无数求学路上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点亮了指引前行的明灯:无偿、无差别地为高三学子补课;耐心劝教,将失足学生拉回正轨;在生活上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关心……尊尊如父语,殷殷似友亲,《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撰文,称他为“大学生的良师”“两鬓凝霜心不老”,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功绩之高,自是鲜有人可与之相匹及,但在晚辈们的眼中,陈老先生总是一副精神矍铄,笑容满满的样子,他既是同学们行为世范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同大家亦师亦友的好长辈。

白居易曾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陈劳志先生虽已远去,但他曾用心血与汗水浸润浇灌的灵魂之花们仍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盛放着。陈劳治先生曾说:“学生的成功便是我生命的延伸”,而今正璀璨的花儿们身上所溢出的芬芳也必定闪烁着先生当年点燃的思想火花!他那宽容慈善的仁爱之心将永远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