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前往甘肃白银,寻访老兵足迹,听抗美援朝老人讲述红色故事。
71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这场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在抗美援朝71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前往甘肃省白银市寻访老兵足迹,听抗美援朝老人讲述红色故事。
这次寻访的老兵叫李存保,甘肃白银人,今年90岁高龄。18岁入伍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于1952年入党。而后在朝鲜的七年中当上班长、司务长、排长、副连长。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先后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友爱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建国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在寻访中,老人虽已90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康,眼神刚毅坚定,军人风采不减当年,精神矍铄地向志愿者讲述了出国作战参加抗美援朝的英雄岁月。
党员带头当模范 打仗冲锋在前
1951年,李存保在高台县大练兵,比赛时由于枪法好,小小年龄便成为“练兵模范”,第二年由排长介绍入党并当了娃娃班长。
老人回忆,1951年底,他们前往朝鲜,穿的“四毛”(皮帽子、皮手套、皮大衣、皮鞋)。老人说朝鲜冬天雪多,夏天水多,山高水深,连战壕里都是水。当时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个河沟,连长要求一个人去探水的深浅,他站出来说:“我去,我个子大,我淹不死。”随即就脱光下到冰冷刺骨的水里,完成任务后他觉得身体发麻,下肢不能动弹,送到医院后,才知道是因为太冷血液粘稠形成疙瘩,用针管把粘稠的血液抽出来才逐渐恢复。虽经历了一次生死磨难,但老人的意志却更加坚强。
老人告诉志愿者,去朝鲜上战场历时一个月左右,每次都是背五斤炒面。大多数人都是不够吃的。这个时候党员就要起带头模范作用,指导战士们一把炒面一把雪掺着吃,有几顿要少吃或者不吃。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李存保因战争期间表现良好,被派去驻守在三八线,这一驻守就是一年多。
共产党员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第一次步行去战场,他们白天在森林睡觉,晚上行军,两三天后到达战场。第一次上战场时他已经是班长,但心里也是怕,怎么才能不害怕?就是自己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心里害怕了,思想就容易停滞,就容易暴露目标。那个时候,上一次战场背四到八个手榴弹,最后一个手榴弹是留给自己的,子弹打完了,敌人把你包围了,无路可选的时候,将怀中的线一拉,“刹”一声,与敌人同归于尽,宁死不投降,宁死不当俘虏。
那时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冲锋枪是转盘72发子弹,步枪是762,机枪是转盘机枪72发子弹,重机枪是链条式盒子卡进去打开了接上。打坦克是火箭筒82炮、60炮、重机枪,这三个叫做机枪排。老人拉过炮弹,用四个骡子拉八十斤的炮弹,从后方拉到前线,一个炮弹就能把对面炸空。
采访过程中,老人表态自己从不后悔当过兵,当兵经历让他觉得很光荣。战士们就是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保卫家乡和平。志愿者围绕着老人共同歌唱志愿军军歌,李存保老人兴致高昂为大家歌唱了朝鲜语志愿军军歌。
志愿者说:李爷爷今年90岁了,身体很硬朗,和我们讲述了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对我们而言是故事,对他而言却是历经艰辛的生死经历。爷爷说他当时明明很害怕,但是他是共产党员,打仗要走在最前面,给其他人做表率;在零下40度的天气探水的深浅,血液几乎都要冻住。爷爷有很多的功勋章,但还是很遗憾当时没有打下一架飞机,我想他在乎的不是勋章,而是打退敌人。抗美援朝胜利,就是有他们这些无畏无惧的人,才有抗美援朝的胜利,现在的国家强盛,人民的幸福。
另一位同学说,感谢老人让我们再一次了解那段历史。由衷敬佩老人追忆起意气风发的戎马生涯,眼神满是奕奕神采,让人感受到抗战老兵身上尘封已久的骄傲与荣光。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砥砺前行。作为一名兰州理工大学的志愿者,我们深刻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回想当年的战争时期,老兵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凭着一腔热血,保家卫国,却从未有着一句怨言。
在度过劫难的漫长岁月洗礼下,他们眼中仍存当年的热情与期盼。他们可能会被人们淡忘甚至遗忘,战争历史也可能被和平蒙上灰尘。可是,历史永远不能忘记。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领路人,我们要时刻谨记历史的教训,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将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用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