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一词是汉语,藏语则有 “古草”“古曹”“姑萨”“独吉”等多种叫法。“古草”即“代表”,“古曹”即“贵族”,“姑萨院坝”“独吉”指铺石板的 “大院坝”,“古草”“古曹”语音与“锅庄”相近,于是就这样喊了下来。就这几种藏语叫法推测这锅庄原本是指明正土司下属土百户的代表(古草)或贵族(古曹)驻打箭炉“听差伺贡”的办事机构。随着茶马贸易的兴盛,锅庄便成了各路“充本”(为寺庙或土司做生意的商官)的最佳行栈之所。锅庄最先当是指康区百姓支锅熬茶煮食的三角桩,以之计算户口,一个锅庄即是一户人家。藏民围着锅庄起舞,这种舞蹈亦称“锅庄”(较确切的译写应为“歌卓”,即圆圈舞之意)。专为商贸而兴的锅庄,在康区其他地方也有,如道孚就有十多家,且多为久居此地的陕商经营。任乃强先生在这里特别提到的“凡其大臣所居,即为驮商集息之所”的锅庄,藏语称“督吉”,则唯打箭炉独有。48家锅庄始创于元明时期。
明正土司48家锅庄一览
(1)汉名:邱家锅庄;番名:羌厥
(2)汉名:无;番名:无
(3)汉名:牟家锅庄;番名:甲入色
(4)汉名:杨家锅庄;番名:日那卜夏玛
(5)汉名:王家锅庄;番名:日耳波
(6)汉名:贾家锅庄;番名:独根固
(7)汉名:彭家锅庄;番名:第子智
(8)汉名:彭家锅庄;番名:丹尊家
(9)汉名:丁家锅庄;番名:边巴冲洛
(10)汉名:杨家锅庄;番名:吉泰长号
(11)汉名:安家锅庄;番名:仲一出
(12)汉名:秦家锅庄;番名:齐卡
(13)汉名:龚家锅庄;番名:龚达三
(14)汉名:张家锅庄;番名:桑加甲
(15)汉名:江家锅庄;番名:阿涅巴巴
(16)汉名:杨家锅庄;番名:拔出佳
(17)汉名:孙家锅庄;番名:朱热夺玛
(18)汉名:岳家锅庄;番名:绫罗伯
(19)汉名:黄家锅庄;番名:黄贵甲
(20)汉名:彭家锅庄;番名:瓦斯足欲玛
(21)汉名:包家锅庄;番名:瓦斯碉
(22)汉名:龚家锅庄;番名:那朱瓦
(23)汉名:高日家锅庄;番名:高日拉
(24)汉名:刘家锅庄;番名:刘海山
(25)汉名:邱家锅庄;番名:七义巴巴
(26)汉名:江家锅庄;番名:卡瓦江初
(27)汉名:杨家锅庄;番名:昔热络麻
(28)汉名:汪家锅庄;番名:夏毕从
(29)汉名:罗家锅庄;番名:甲宜绝玛
(30)汉名:王家锅庄;番名:甲宜绝玛
(31)汉名:王家锅庄;番名:朱热绝玛
(32)汉名:贾家锅庄;番名:宋贾氏
(33)汉名:陈家锅庄;番名:阿商速马
(34)汉名:彭加锅庄;番名:无
(35)汉名:包家锅庄;番名:萼惹阿
(36)汉名:李家锅庄;番名:朗配惹
(37)汉名:充家锅庄;番名:充喜佳
(38)汉名:罗家锅庄;番名:色根古
(39)汉名:杨家锅庄;番名:牙错
(40)汉名:孙家锅庄;番名:孙九连
(41)汉名:林家锅庄;番名:甲嫁
(42)汉名:咱家锅庄;番名:达古吉巴
(43)汉名:刘家锅庄;番名:刘卡错扎
(44)汉名:杜家锅庄;番名:孙相贵
(45)汉名:孙家锅庄;番名:生吉夺玛
(46)汉名:罗家锅庄;番名:蒙夺
(47)汉名:史家锅庄;番名:贡夺欲玛
(48)汉名:无;番名:无
在茶市之战后,随明正土司辖地的扩展而形成的锅庄,到明末清初已从13家增加到48家,融政治、经济、文化为一炉,是深藏大山窝中的这个西部古城的独特产物。
最后锅庄又是何以走向衰落的呢?
在《康市锅庄调查报告》中列了十条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康定茶市的动摇与衰落。茶市为何衰颓?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变化,印度把铁路修到西藏边境,方便印茶进藏,加之少数生产边茶的不法茶商在茶叶中掺杂使假,藏商便不愿来康定买茶;滇越铁路修通,云藏商贩取道盐井、昌都,不再绕道康定。二是民国以来,社会不稳定,川藏纷争,军阀混战,边乱不歇,民不聊生,盗匪横行,旅途不安,加之官场腐败,横征暴敛,茶税畸重,茶价俱高,一时间川茶竟比云茶贵一倍,茶商难以承受,只得出道云南。三是内地商号向西北扩展,如天津的天兴商行就设分号于兰州,并助西宁那边的行商纷纷到青南康北收购皮毛、香(麝香)、茸(鹿茸),于是康北和西藏的这些货物部分不再来康。但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英国侵略者入侵西藏,“刺刀指向拉萨”,逼迫清政府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十九年(1893年)相继签订《印藏条约》《印藏续约》,之后印茶随之而入,挤占西藏市场,边茶贸易举步维艰。
(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泽仁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