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师范大学 - 《山西师大报》

清景正气 明光泽物

作者:●校报记者团采编中心 贾丹晨    
2021-04-11     (0)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孔子在 《易·系辞》 中讲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意为日月轮转,永不停歇,生生不息;而“清”,自然会让人想起“河水清且涟漪”。故而清明二字的含义便是:盎然生机生生不息。
  自古老岁月走来的清明,如今依旧立在历史的长河里,承载着人们的哀思与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亦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它“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本意,衍化出祭祖、踏青、寻春等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既有禁火等讲究,亦有踏青插柳等一系列锻炼身体的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日子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心事,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在遥远的过去,无数文人在清明提笔,留下诸如“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独去”;“纸灰飞做白蝴蝶,泪雪染成红杜鹃”的哀怮,或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的明朗。即便时至今日,祭祖扫墓的习俗也不曾消失,人们仍会在清明这日去先人的坟上清扫杂草,放上贡品,点一柱香,烧一些纸钱,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如今的清明,寄托的已不止是对祖先的哀思,更有对先烈的哀思与敬意。每逢清明,都有人会去烈士陵园扫墓,在这些战死沙场的英雄们的墓前放上一束鲜花,感谢他们为和平所做的努力,向这些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华夏儿女致以敬意。或许我们已无从得知他们的身份,但我们记得他们的信仰,这份信仰依旧燃烧在这片土地上,照亮这个国家的前路。
  清明是充满生机的,在清明前后,天气回暖,万物萌发,自然的生机勃发开来。人们不会久久沉湎于逝去生命的悲伤中,踏青等拥抱新的生机的活动亦是清明这天的一部分。自古便有的插柳留春与植树的习俗,延续至今,为其核心的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也是热爱生命的真实表现。
  又到一年清明时,杨柳青青,细雨纷纷,绿了烟柳,醉了梨花。春风淡泊了先人逝去的伤情,追忆着时代的英雄,那些生长于文化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曾消逝。待来年,再听风听雨品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