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情系泵业注心血 毕生为酬报国志
作者:□关醒凡
“潜水排污无堵塞,神州无水不清流。”这是我在庆祝泵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写下的一句打油诗,以此献给我热爱一生的事业。我于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水利机械专业,1963-1985年先后在东北重机学院(现燕山大学)、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任教。1986年调至镇江农机学院(现江苏大学)任教。在这里,我致力于工业泵研究室(现流体机械研究所)建设,从此在江大扎下了根。
我的家庭比较贫困,是国家把我培养成才。从上大学开始我就立志:不能虚度年华、碌碌无为。我一定要做出点成绩,以此来报答祖国和人民。我心里怀揣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从上大学开始,就和水泵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辈子我都没有和水泵脱离过关系。
我主要围绕水泵做了三件事: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出版了 《现代泵理论与设计》 并使其成为目前全国泵行业主要科技参考书之一;面向全国开设水泵设计培训班并延续至今。
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转轮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号称是“心脏”“核心”。当我第一次看到三峡转轮的照片时,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一定要把它学好。自那以后,我全身心投入到流体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中。一件事情从无到有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称心如意。研究模型很难,推广使用更难,要使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那更是难上加难。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黄、淮、海三大流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40%,但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8%。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
2002年,规模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我和我的团队全力以赴投入到水力模型的研发工作中。“闲心非吾志,甘心赴国忧。”那时候的我们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团队成员都争分夺秒做实验,根本顾不上节假日和双休日,经常挑灯夜战,不仅是身体上劳累,心里也很着急,有的时候反反复复实验却做不出成果,真的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努力,我们终于做出了成果。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同台测试在天津举行,全国多家单位开发的、代表国内最优水平的27个模型参加了实验,我
们江苏大学提供的系列水力模型同比速基本都排在前列。鉴定委员会认为,江苏大学系列模型的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模型的领先水平。有的专家很好奇,就来问我:“你们搞模型,怎么和变戏法似的,一眨眼就变出来一个?”我当时就跟他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成果和我们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我们相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泵在治理环境、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泵能造就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能带来精准脱贫,所以说流体机械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我们江大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科研团队,经过了数十年的接续奋斗,成功研发了国家亟需的系列高性能低扬程泵水力模型,这一水力模型广泛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低扬程泵站和引江济淮工程,约占总数的70%。团队科研成果已应用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线工程的21座泵站中,泵站平均运行效率提高了5%以上,每年可为国家节省约1.75亿元。我们研制的轴流泵模型、导叶式混流泵模型为南水北调、引江济淮及其他工程约180座大型泵站采用。
南水北调,一个关于水与流向的词汇,一个关于水与生命的命题,从运筹帷幄到横空出世,孕育了整整五十年。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伟大创举,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很荣幸也很幸福能赶上南水北调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能为这项工程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我也有幸赶上了同台测试,为我们研制的模型赢得了发展机遇,有很多的设计院和企业都推广使用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我自己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实现了科教报国的志向。
我现在已经84岁了,但生命不息,我与水泵的结缘就不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91岁还能下稻田,“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近百岁还能上手术台治病救人,我虽然退休了,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时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用水困难问题,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的节水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绿化、节水、治污相结合,才是南水北调可持续的前提,为此,我和我的科研团队还在不懈努力着。
回想从教生涯,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值得我骄傲的还有我培养的学生,他们有的成为了中船重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了国内外各大高校教育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我很欣慰他们能在不同的岗位上起到栋梁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如今我们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专业在各位领导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我想告诉年轻的老师和同学们:要勤奋务实、百折不回,我们所做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人生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一定要百折不回、迎难而上。要相信未来是你们的!(作者为我国泵业泰斗、我校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退休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电部有突出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