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师范大学 - 《河南师大报》

做好支教教师筛选工作莫让公益变私利

作者:张悦然    
2020-12-15     浏览(64)     (0)



近日,云南省南华县思源小学校园内一名老师踢倒多名小学生。据悉,该老师为东南大学支教团成员。2日,该校研究生院老师称,踢人者系该校本科生,因为保研政策需要去支教。目前南华县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已责令涉事学生停止支教。(华龙网 12月3日)

大学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贫困山区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支教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养,然而,根据新闻报道不难看出,该支教老师的支教目的及行为无疑是有悖于师德,不配为人师表的。

他踢出的那几脚,踢倒的不仅仅是几名小学生,更是众多人心中对于支教者的敬爱与期待。根据网络平台上诸多网友的爆料来看,该支教学生在校园中的风评本就不好,甚至还有多次挂科、造假等经历。面对如此“不堪”的经历,该学生是如何被选为支教团成员的,这其中的筛选、审查机制是否完备是令人疑惑的。

一方面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出现此类问题意味着高校在立德树人上还要进一步下功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中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服务“大我”的过程中实现“小我”。

另一方面,在支教学生的资格筛选和审查过程中,学校也应当把思想政治品德标准放到首位。诚然,大多数支教申请者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励志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但也不排除极个别学生是冲着功利性因素去的。因此,对于支教成员品德方面的考察不能忽视,更不能流于形式。在考察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支教的目的和意义是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而非区区的个人利益。要让学生懂得支教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工具”,而是新时代大学生通向大写的人的桥梁。

为追寻利益而参加的支教活动,既有损学校与支教团体的形象,更是大大玷污了支教事业。高校应反思本次事件,在源头上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在过程中增强支教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察和筛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位支教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支教这一伟大事业中去,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