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早上,赣南的天空放出了久违的暖阳。我随学校苏区卫生研究中心刘善玖、钟继润两位教授一行三人从赣州市区乘车出发,前往崇义县大王洞实地考察红军后方医院遗址。
大王洞红军后方医院位于崇义县金坑、思顺两乡交界的深山老林中,外有绝壁相连的十万大山环抱,内有四个逶迤相连的山窝,两条羊肠小道通向思顺和金坑。以前只在文史资料中常常“遇到”它,这次实地走访调研亲自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心中兴奋不已。
在车上听两位教授介绍,1932年4月的崇义文英战斗后,为使红军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等红三军团领导在当地苏区干部和老农陪同下,亲自察看并决定在大王洞建立红军后方医院。随后,红军干部战士和思顺区群众一起,就地取材,伐木头、砍毛竹、挑茅草,仅用半个月时间,座由50余间茅草房组成医院就建成了。据说,当时有千余名红军伤病员曾在此治疗休养。听了介绍,我心中立刻对大王洞充满了景仰。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崇义金坑乡竹坑村——大王洞红军后方医院遗址所在地。经询问当地一位农妇得知,从村子里前往大王洞还需翻越远处高山(鸡公咀),路途遥远。面对这座身在云端的原始高山,我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两位年近六旬的老教授却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决定继续前行。
我们在大王洞村绕了个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路口,始终找不到上山的路。两位教授商议后,决定请当地老俵带路。当车子路过一户人家时,看见一位瘦小的老人在门前劈竹子。钟教授下车用客家话与他聊了起来。老人名叫廖忠攸,今年64岁,皮肤黝黑,门牙全无。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欣然答应带我们请求,放下手中活儿,顺手操起一把一米多长手把的砍刀,连脚上穿的保暖鞋都未换就带着我们出发了。看着他上车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村民为红军带路的情形,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车子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沟小道上,时而过山腰,时而穿过沟底,一会儿就到了当地林场。10点57分我们四人下车,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了一瓶水和相机,没带干粮就仓促上山了。
临近中午,大家感觉有些饿了,但是谁都没想着先吃东西,而是空着肚子,沿着当年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往山上走。一路上我们走过原木搭建的小桥,顺着羊肠小道,攀悬崖、过山脊。当我们穿过枫子窝、杉树坑时,发现两边山势陡峭,坡度几乎在80度以上,山脊上铺满厚厚的枯枝败叶,几乎无处落脚。老人用砍刀砍去挡在路上的树枝、藤蔓,扫去枯枝败叶,为我们清出了一条路。老人告诉我们,这条山路还是上世纪“大跃进”大炼钢铁时修过,并用砍刀指着一个方向说,当年那里曾埋葬了一位红军干部。一路攀爬,巨大的体能消耗让大家已经气喘吁吁。两位教授身患糖尿病,已经出现低血糖症状,多次滑倒。当我们爬上鸡公咀山、海拔590米处时,钟继润教授体力透支过多,呼吸急促,瘫坐在地,有心向前无力迈腿了,只好原路返回。刘善玖教授和我跟随老人,继续往山上走。一公里后,我们到达了海拔760米的鸡公咀顶,这里人迹罕至,手机没有信号。刘善玖教授已经是汗流浃背、手脚乏力、面色苍白,此时如果突发糖尿病急症,很有可能无法及时救治导致生命危险。可他还是执意要继续前行。我在为他担心的同时,又为他坚定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
我们继续沿着山脊,攀爬过曲折狭窄的野猪走的小道,稍不留神就会滑落山去。很快,我们来到山下一个叫野猪窝的地方,这里阴暗潮湿,抬头不见阳光,地上到处可见野猪滚过泥浆浴的土窝子。下午1点左右中,我们终于到达了魂牵梦绕的大王洞红军后方医院遗址。
相传,古时有绿林好汉在此结义立寨,号称“大王”,“大王洞”由此得名。环视四周,大山竹林各据一方,围成方圆约半里的窝地。红军后方医院遗址就建设在大王洞中心埂,医院遗址成梯形地势,上下分7层,每层落差1.7米左右,外围还保留部分当年用石块累成的基脚。站在这里举目远眺,碧波般的竹林仿佛还在诉说着88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悲壮故事。
当年,红军和群众合力在此建起了3所伤病员收容所(一所住重伤员,二所住轻伤员,三所住病员),后又增建了一所轻伤病员医务所。红三军团总医院派出戴正华、刘朋来、潘世征等医生来到这里救治伤病员,医院医护人员达100余名。总指挥部还从直属大队抽调了一个特务连驻守负责后方总部和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医院收治的伤病员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中共崇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经常组织慰劳队、演唱队、洗衣队到医院服务。“洗净军衣晒太阳,同志穿起上前方,千捶万擦除污垢,清洁卫生保安康。”这是当年洗衣队唱的一首歌谣。
1932年10月上旬,国民党粤军和当地反动武装进占大王洞,医院被毁,大部分医院工作人员被杀害,200多名重伤病员被大火活活烧死,400多名轻伤病员被俘。其中200多人在押往赣州途中被折磨致死,剩下的200多人被强迫在赣州服苦役,不少人惨死在劳役现场。后来,敌人害怕红军攻打赣州,将幸存的100名伤病员扔在赣州东河的沙滩上,经赣县储潭乡苏维埃政府营救后送往兴国茶岭红军总医院医治。
医院遗址最高层处有一棵拐枣树,枝头挂满果实。饥饿难耐的刘教授捡起掉落的拐枣,如获至宝地吃了起来。这棵拐枣树对我们来说是棵救命树,没有它我们能不能顺利下山还真是个未知数。
久久站立在红军将士战斗过的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心潮澎湃。这片厚重土地上,曾有多少为穷苦百姓翻身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们长眠在此,他们没有坟茔、没有碑记,更难寻他们的名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什么?生长在当代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传承什么?这次寻访,似乎有了明确的答案。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红军干部战士与当地群众一起扛木头、削竹篾、割芒头、挑粮食,同吃同睡同劳动,亲密无私的优良作风赢得子当地群众的真心拥护。部分红军伤病员还寄养在老百姓家中,得到群众的精心护理,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历史告诉我们,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工农红军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法宝。
今天,销烟已经散去,昔日渲嚣的大王洞重归宁静,但大王洞红军后方医院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斗争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
下午4点半,我们回到山下,在一家小卖铺吃上一点“午餐”后准备返回赣州市区,临行前再次回头远眺大王山,只见它被群山怀抱,巍峨地矗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