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石化学院报》

以德立学、 以德施教

——记北京市三八奖章获得者戴玉华教授

作者:□ 本报记者 胡芳    
2020-09-29     浏览(71)     (0)


戴玉华, 女, 汉族, 九三学社社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自2004年6月来校工作以来, 在教学、 科研、 管理等各方面积极进取, 2011 年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 校级优秀教师、 校级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奖项或称号。

传播知识 塑造灵魂作为专业教师, 戴玉华一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工作, 每年承担教学学时平均约400个。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讲 《聚合物制备工程》 专业核心课, 同时参与 《功能高分子》 选修课教学, 为材料类专业大一学生开设 《新材料导论》 、 《探索北京-材料世界之大分子的世界》 等新生研讨

课, 并开设全校通选课 《神奇的高分子材料》 等课程。此外, 参与实践类课程教学, 每年指导4-6名本科生做毕业设计 (论文) 、 参与 《高分子物理》 课程实验、 专业实验、 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等实践类课程, 指导70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作为硕士生导师, 指导研究生 11人, 其中 9 人已顺利毕业, 目前 3 人在读。同时, 每年为研究生主讲 《聚合物合成与制备》 、 《聚合反应原理》 、 《聚合物制备与加工》 等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戴玉华老师注重课程教学质量, 带头将以学生为中心、 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 实现了在教书育人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每学年春季学期为本科生主讲的 《聚合物制备工程》 课程中, 将复杂难懂的工艺流程删繁就简, 重点突出地进行案例式、 项目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 使之在了解工业聚合物合成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能辩证地分析聚合过程的关键因素, 进而初步具备工业规模的聚合反应配方设计、 实施方法、工艺开发与改进的能力, 同时, 将安全

环保、 节能减排、 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课程之中,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曾获得2010年教学法研讨理工组优秀奖、 2012年度优秀教学奖。

高161 刘玥谈到: “ 《聚合物制备工程》 深受我们同学好评, 不仅注重相关知识的传授, 解决我们课程方面的难题, 而且相关知识方面适当引导同学进行深入钻研。戴老师采用课堂讲授与“雨课堂” 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其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 进行小测, 既节省了课上时间, 也监督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出勤率、 抬头率、 课堂活跃度均较高” 。

除讲授理论课之外, 戴玉华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她认为,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教师, 必需要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在2009-2012学年, 她曾连续三年带领高分子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在燕山进行为期四周的专业实习, 而在2012秋—2014秋季, 她又负责卓越计划制备模块的实施, 长期在燕山负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与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朋友。

高161班的马腾跃同学获得了首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三等奖。谈起这几年的经历, 他回忆说: “因为有戴老师这样的老师在, 我这大学的四年里, 总是能够保持一个良好

的学习状态, 可能有些时候我的状态变得松懈, 戴老师就是为我加油打气, 每一次沟通换来的是下一次的精神焕发,有困难也能顺利解决。在这四年里, 她不仅是我的导师, 更是我的指路人。 ”

高092级的毕业生胡士祥至今对戴玉华老师心存感激。刚进校时他性格内向、 腼腆, 戴老师挖掘他身上的亮点并经常鼓励他参与各类活动, 此后, 他的性格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四年里, 他积极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毕业时考上了公务员, 目前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工作, 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他曾这样回顾他的大学生活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大学毕业已将近五年, 由于工作地点离学校并不很远, 所以五年来经常回到母校, 虽然每次返校目的不一, 有时是为了回味康庄校区食堂二楼的麻辣香锅, 有时是为了再回主校篮球场挥汗如雨, 有时会去曾经待过的实验室门口, 隔着窗户看看有没有添什么新仪器……但是每次也有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去拜访我大一时期的班主任——戴老师。 ”

严谨治学 精益求精作为高分子专业的责任教授, 戴玉华老师紧密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 “四个中心” 建设新形势, 致力于专业建设, 以创新精神凝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