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公管172班的谢翠雯,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
我自幼生活在一个平凡、温馨且幸福的家庭,外公是名有着六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一生默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
“识民生百态,才能更好为社会作贡献”是我参与志愿服务以来始终不变的初心。大一时,我参与了助学教育、人文艺术类型的志愿服务,包括学院的“彩虹堂”四点半学校、教育科学学院的“心晴驿站”以及寒暑假到贫困乡村的公益支教等,那时的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花老师。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贫困乡村义教的生活,当时的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和园艺老师。由于我是非师范专业,特别担心在这个过程中做不好,所以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课,对照着学生登记表,把每个同学的名字和样貌都提前记了下来。
记得那天,我一进教室就看到班上有些调皮的小朋友在闹腾,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维持课堂秩序,于是我走到讲台上对大家说:“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猜名字的游戏,规则是大家讲出自己的姓氏,我立刻说出大家的名字。”小朋友们很是好奇,纷纷举手,在听到我的回答后很是惊喜,孩子们瞬间和我亲近了起来,还争抢着要猜我的名字。大家的笑声充满了整间教室,陌生感瞬间消融。这一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教我学会了感悟百态苍生,带领着我向实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矢志前进。
大二时,我开始把志愿服务目光投向公益宣讲、大型赛会,有意识地向身边人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和公益慈善理念。那一年我报名参加了南通大学的“言慈计划”,“言慈计划”是我校和中华慈善博物馆联合开展的公益实践项目,包括中华慈善博物馆志愿讲解和公益慈善宣讲。因为性格腼腆,所以宣讲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当看到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们耐心、详略得当地讲解着慈善文化时,我很是羡慕。为了提高自己的讲解水平,我多次前往博物馆练习。终于,在2018年10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在传递爱与温暖的旅程中,我同样把关注社情民意、关心弱势群体的思想化为志愿服务行动。大二这一学年,我有幸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课题———《脆弱的准理性人:银龄族医疗保健品消费风险与干预策略研究———基于长寿之乡南通地区的调查》。同年,我带领“消费护航·银龄安康”老年人消费安全调研团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关注到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品方面认知不足,便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重点对老年人进行医疗保健品知识宣传教育。令我们欣喜的是,在宣传过程中,不少老年人主动将我们发放的 “蓝帽子”———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的纸质图标放在显眼位置以便提醒自己,以防上当受骗。
“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它在生活中一直激励着我,引导着我为人处事方面的各种行为选择。我相信,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赋予我们的绝不只是爱与温暖,对个人而言更是一种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锤炼。祝愿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航向中奋勇前行,在爱与温暖的浸润下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