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通大学 - 《南通大学校报》

声腔范畴下的“昆腔”类概念厘正

作者:□艺术学院 刘德明    
2021-01-16     浏览(69)     (0)

“声腔”在我国传统音乐概念中既有音乐类型含义,又有唱腔类型含义,还有剧种类型含义同称谓“类概念”,有时甚至互相通用。“昆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其拥有昆山腔、昆曲、昆剧等多种称谓,并在流转中形成丰富的昆腔腔系,学界存有的不同释义,常引发学习理解的含混有待进一步厘正。

一、昆山腔———初始的昆腔

昆山腔是昆腔最初的称谓,其称谓最早见于明中叶著名北曲家祝允明之《猥谈》与明魏良辅《南词引正》中。

元末明初,永嘉杂剧从发源地浙江温州流传至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的方言土语及民间曲调相结合,经当地歌唱家顾坚等改革后,形成一种敷演南戏的地方声腔,人称“昆山腔”。明末戏曲理论家张元长称其为第一代“昆山腔”。袁静芳先生则称其为第一代“昆腔”。学界亦有“昆山腔又称昆腔”“昆腔又称昆山腔”“昆山腔简称昆腔”等含混的说法,但“昆山腔”是最早的“昆腔”,是第一代昆腔乃是不争的事实。

二、水磨腔———自身发展的昆腔

明嘉靖隆庆年间,北曲歌唱家魏良辅来到江苏太仓,发起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南戏声腔及地方民歌小调,综合金元北曲唱法技巧,创造出一种声音圆润,风格雅致,吐字运气讲究,旋律新颖悦耳用于歌曲“清唱”(冷板曲)的新唱腔,人称“水磨腔”,并有昆腔、昆山腔、水磨调、时曲、冷板曲、新腔、新调、新声等并行称谓。戏曲理论家张元长称其为第二代“昆山腔”。袁静芳先生称其为第二代“昆腔”,即“曲唱”昆腔的阶段。

明中叶以后,昆山另一位音乐家、剧作家梁辰鱼在其《浣纱记》传奇剧中引入“水磨腔”等音乐,使该剧音乐出现了南北对应以及南北合套的对比性剧唱唱腔,再配以适应戏剧表演的乐队、舞蹈等适应演剧制的配套改革,形成了新的“水磨腔”,即“剧唱”昆腔的阶段。戏曲理论家张元长称其为第三代 “昆山腔”。而袁静芳先生则称为第三代“昆腔”。

“昆腔”由曲唱到剧唱的转化是昆腔自身发展的变革,“昆腔”也因此取代了明代四大声腔的“昆山腔”,成为近现代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

三、昆曲———雅化的昆腔

昆曲是曲唱与剧唱昆腔曲化、雅化后的称谓。从发展的历程看,明嘉靖十年起始至清康熙前均称其“昆腔”,清康熙后逐渐被“昆曲”所取代。

昆腔发展过程中的时曲、冷板曲等称谓就是“曲”情结的体现。“昆曲”取代了由来已久的“昆腔”,完成了由“腔”到“曲”的升华。使“昆曲”成为一个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倾向,又涵盖各种不同形态且具有多重含义的特殊戏曲称谓,其实质就是雅化的昆腔。

四、昆剧———剧种的昆腔

昆剧是昆腔最晚出现的剧种性称谓,20世纪 20年代末,戏剧家洪深将西方传入的戏剧定名为“话剧”,以区别于中国戏剧之“戏曲”。京剧、越剧、评剧、豫剧等一系列戏曲剧种性称谓因此应运而生,“昆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代了“昆曲”的称谓,回归到以“剧”为主的剧种性称谓。

五、昆腔体系———异化发展的昆腔

明嘉靖、隆庆起,昆腔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所到之处即同各地方剧种、地方语言及地方民间音乐结合异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昆腔”。如南昆、北昆、永(嘉)昆、湘昆、川昆等。这些“昆腔”已不是“昆腔”自身的革新与变化,而是流变后形成的 “新昆腔”,属昆腔发展的支系,即异化发展的昆腔。

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一脉相承,连环发展的过程不容置疑,昆腔承上启下且涵盖各种称谓的核心概念也牢不可破,且深入人心。现今各种专业辞书与专著中的通释法,一定程度固化了“昆腔”类概念的认知,也产生了“昆腔”类概念认识理解的偏差,各类教科书混生性的描述更是引起戏曲艺术教育与传承认知的困惑。作为戏曲文化的传承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搞清这些类概念的差异与真实含义,才能更好地担负其教育传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