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兴成为返乡人员归来后看到的第一张面孔。”今年寒假,法政学院社会1902班常浩然毅然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担任起外地人员回乡登记和后续跟踪工作,成为返乡人员归来的第一道防线。
2020年底,还在学校的常浩然偶然间看到一条消息,家乡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社会组织进社区、招收社区志愿者活动。关注到这个信息后,常浩然第一时间联系了家乡的社会组织,及时表达了自己想要为家乡、为社区做点事的想法。1月底,常浩然寒假回家后,在做好信息报备和核酸检测后,就迅速担任起外地人员回乡登记和后续跟踪工作,并与社区常驻项目社工一起,学习社区工作具体内容、实地走访并慰问社区内五保户。引导返乡人员填写相关信息、密切关注返乡人员的核酸检验情况、与社区居委会人员对社区所辖各小区和村庄进行疫情防控指导……
在对五保居民进行调查时,常浩然认识了社区内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社区在得知他早年不幸得病致使双目失明后,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为他募集资金购买了一批小羊,他也依靠幼时经历和常年摸索,在村里依靠放羊为家庭带来一些收入。“社区从未放弃过他,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常浩然说,通过对社区的走访,他看到了双目失明却自力更生的坚毅青年,看到了积极向上面对生活的独居老人,看到了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晚年生活的侄儿、侄媳,也看到了人民的精神、社区的温度,“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也从未强烈地感受到责任的重量。”
马悦程:为西部贫困教育撑起一片“蔚蓝天”
年初临近寒假时,很多人都背起行囊匆匆忙忙走上了回家的路,但在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位南工大人,他选择留在支教地,未能回乡与家人团聚。他叫马悦程,是我校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家在东北的马悦程从母亲工作的防疫站了解到,家乡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为了保证来年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马悦程和父母商量后,决定响应政府号召,留在支教地过年。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焦虑和落寞难免涌上心头。他说:“一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但我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心情,试着融入到当地过年的气氛当中。”听说马悦程要留在云南过年,当地的老师以及团县委的书记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一起过年。他的母亲也宽慰他在外面照顾好自己,春节的时候多和家里打个电话、通个视频。
亲人的鼓励让他逐渐释怀,他笑着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听说小马老师今年无法返乡过年,班里的一位学生邀请他到家里吃杀猪饭,饭桌上,学生的父亲喝了点酒,略带醉意地拉着马悦程的手,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老师,我念的书少,平时孩子问我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我也不懂,这些事情以后就要多 麻 烦 老 师 你了。”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握着学生父亲的手安抚他说:“这是我作为老师应尽的职责。”学生父亲的期许,让他更加清楚,三尺讲台肩负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改变这些孩子人生之路的使命与担当。
寒假留云南期间,马悦程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当地团县委举办的关爱社区留守儿童的活动,与其他志愿者一起给孩子们讲解了寒假安全主要事项。“很多孩子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一辈,他们真的很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怀与帮助。”马悦程试着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教他们如何防火、防煤气中毒、防网络诈骗等知识,他还与其他志愿者一起给这些留守儿童带去许多暖心的小礼物。
隆冬过后,便见花开。马悦程的支教故事还在延续,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程子乔:用脚和笔绘就“金灿灿”的梦想
“选题、采访、撰稿、校对……原来作为学习之余的文字工作现在占据了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程子乔说道。这个假期,他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回家过年。作为一名准毕业生,程子乔来到了南京日报社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习,亲身体验了当一名“真正”的记者的感觉。
程子乔原来是校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团长,在校期间他曾参加过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等其他学生组织。虽然有过校园媒体工作的经历,但是他觉得和一名真正的记者仍然间隔着“学生”二字。这是他选择来媒体实习最主要的原因。
“我有一点晕船,江面上的风也很大,但还得一步不离地跟着。”程子乔说,在一次外出采访时,他需要跟随某队执法人员到一个个码头进行夜间突查,他们坐着巡逻艇从晚上九点钟一直巡查到了凌晨。虽然那天的巡查并没有出现如电影桥段一般紧张刺激的追逐,但这段经历着实令他印象深刻。他说:“新闻需要用脚步丈量,用事实说话。”每一条新闻线索都可能蕴含着机遇,每一个新闻人物都可能隐藏着故事,新闻工作者需要做的便是跟踪和记录。
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程子乔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从高校新闻现场到社会新闻发布会现场,从公交巴士到大小车站。“我这2个月走过的南京街区比过去4年加起来的都多。”他说道。
他跟随公交车上一群特别的“乘务员”,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生活;拜访两会代表,传递了南京代表在两会上的声音;参加教育新闻发布会,给学生家长带来教育新动向……实习期间,程子乔一共在《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和“紫金山新闻”APP等平台发表了10余篇新闻作品。
“致力于记录下这座城的点滴,传播出最强音,写出有温度、有影响、有力量的文章,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程子乔说道。虽然,在此期间,他也有过迷茫、有过烦恼,但这段实习经历让他成长了许多,他不仅积累了新闻媒体的采写经验,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航向。
李维嘉 程子乔 南工研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