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石家庄铁道大学 - 《石家庄铁道大学报》

我为家乡藁城抗疫奉献光与热

2021-03-01     浏览(170)     (0)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张雅雏作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在石家庄藁城家乡抗击疫情的历程。通过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她坚定地为家乡抗疫贡献力量,并在志愿工作中不断克服困难,感到自豪。志愿者们为抗击疫情而团结一心,保护着家乡的安宁。





  我是张雅雏,石家庄市藁城人。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9级建筑学2班的一名大二学生,同时也是藁城区常安镇的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1月3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小果庄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阴霾笼罩华北平原,一时间防控抗疫迫在眉睫。此时的我刚刚放假回家,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我的家乡藁城面临着严峻考验,小果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疫情发生后,学校、学院和辅导员在紧急排查梳理工作中,第一时间联系到我,及时关注我的身心安全,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和家人倍感温暖。也正是在学校和学院的号召下,我更加坚定了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主动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疫情防控志愿者,作为铁大学子、建艺小兵,守卫我的家乡!
  第一次核酸检测在即,需要立刻摸排人口信息。我所在的村子常住人口四千左右,人口流动性大,人员关系错杂。核酸检测是防控抗疫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为确保检测时不落一人,核酸检测前的信息统计工作尤为重要。村委会党支部和志愿者一起工作至凌晨,只为确保第二天全村核酸检测正常开展。待到早上六点全部志愿者集合完毕,分配物资,医生一到,核酸检测正式展开。所有人按指挥到达所负责的区域,各司其职,配合医生的采集工作。我负责将个人信息无误录入指定试管。一天的时间,全村近四千人全部检测,不落一人。
  当我穿上防护服同医务人员一道工作时,才切身体会到一线医务人员的不易。因为一次性防护服中途不能脱下,所以一天之内不能吃饭饮水,还要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进行咽拭子采集工作。如此严苛的环境,大家都不曾抱怨。我身边的志愿者许多都是过年回家的大学生,大家都抱着一个质朴想法:这是养育了我们的家乡,是时候报答了。记得省三院的一个韩姓医生说到:“小伙子不愧是铁道大学的学生,真不错。”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近二十次的核酸检测,我们迎来又送走一批批医生,从省二院、省三院到衡水、沧州、定州,再到石家庄各县市医疗援助队,是他们守护了藁城老百姓的健康,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白天做完核酸检测,晚上村党支部和志愿者复核人口流动信息,及时更新。如此反复,短短十几天,村里就已经进行了5次核酸检测,大伙儿的付出没有白费,在附近村镇有零星确诊病例的情况下,我们村至今零感染。但疫情不退,我们不能松懈。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时候,党员和志愿者白天巡查,确保村民无事不出户。繁忙时村支书连续四五天只睡三个小时,相比之下我们志愿者六点起来算不上什么。
  当和志愿队巡逻在曾经热闹而今空无一人的街道时,心中难免感慨。村委会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积极开展防控抗疫工作。村民自发组成志愿队,水果店、超市、五金店都纷纷捐献物资,助力抗疫。村民积极配合封村封户,阻断病毒传播的可能。病毒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做志愿者时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天中午突然接到电话,有一位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发烧,需要立刻上门处理。村干部、党员和志愿者们都义无反顾,主动请缨。最后是村支书和村长带人前去处理。走的时候还笑着问我害不害怕,我当时心想:怕有什么用,总要有人上的,而我又是铁大的学生,怎么能退缩。后来治疗观察后,只是普通发烧,虚惊一场。但当时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无私无畏的精神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底。
  目前,藁城解封在即。回忆这两个月来的抗疫历程,是铁大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陪我度过艰难岁月。在校期间学校教给我的防疫卫生措施让我在完成志愿工作的同时,更很好的保护了自己。经历这次前线疫情,我也更加理解了学校日常封闭管理的良苦用心。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的不时叮嘱,及时安抚了我的内心,让我明白学校没有忘记我。铁大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激励我在志愿期间克服诸多困难,我为自己是铁大的学生而自豪!
  藁城全域70多万人,全员近二十次的核酸检测,国家的投入之巨难以想象,全村无论老幼,应测尽测。国家不计财物投入,调动大量资源,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从未放弃任何一个人!”经历这次疫情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石家庄铁道大学青年志愿者,同其他热血青年一起,守卫自己的家乡,为抗疫做出自己的贡献。近两个月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我们志愿者将继续守望,奉献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