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且把金针度予人

——曹柯平老师与中国陶瓷史

作者:本报记者刘念晴    
2021-01-15     浏览(205)     (0)


悠扬的上课铃声响起,伴着一抹踏进教室的身影,身形不大,却体态挺拔。步履从容地于讲台上站定,曹柯平老师的这堂课就算是开始了。作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系主任,对于《中国陶瓷史》这门课程,曹老师无疑是信心十足的,授课多年,技巧虽已烂熟于心,但“度人金针”的初心从未变过。

时间的沉淀,不仅使曹老师对陶瓷史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精深的认识,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在此曹老师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扎根实践,严谨教学。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所有的课堂理论都应依托于实践经验。曹老师曾先后在武汉大学、扬州大学求学,获扬州大学博士学位,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在来师大任教前,还曾在江西省考古队(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一线考古工作。丰富的生活履历,为曹老师《中国陶瓷史》的授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即便是这样,曹老师也会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在每次授课前调整课件,增加一些新热点,或是自己的一些新思考,使课程时讲时新。

第二是深入浅出,因材施教。从教26年来,曹老师的授课对象大多是本科生,他们专业基础本就比较薄弱,甚至像《中国陶瓷史》这样的选修课程,还会面对文博专业以外的同学,授课时若是大量堆砌专业术语,自然效果甚微。对此,曹老师认为:“对一个对象的把握,如果是学习对象或者是知识对象的话,还是最好能够看到最本质的问题。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曹老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将繁冗复杂的专业术语进行凝练,结合自己的思考,用一种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直击本质。

第三则是劳逸结合,多元学习。《中国陶瓷史》课程被安排在周五下午6、7节,又正值寒冬时节,正是同学们思维倦怠的时段,通过对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同学的相处情况的了解,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曹老师从来不会从头讲到尾,“我一定会在能够产生听觉疲劳和视觉疲劳的一个时间节点上,有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的时间改换一下教学方式,比如说放一段跟课程内容有关的音乐、图片,让大家松弛一下,休息一下。”这里的休息并不是指思考的停滞,而是跳出文字的束缚,多元化地感受历史留给陶瓷文化的沉淀,触发新的思维角度。

《中国陶瓷史》作为一门选修课,其认识对象比较小众,专业性较强,虽然主观上曹老师并不希望降低选修课的授课效果,但在客观上,非本专业的同学对于陶瓷研究的认识有限。因此曹老师在对学生学习效果提出要求时,也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本专业学生,曹老师希望他们像对待所有专业课一样,“能够沿着这个正确学术思考道路,进行比较专业的学习。能够触摸到学术核心内容,最终登堂入室,进入专业的学术领域。同时了解到一些考古学的方法,掌握陶瓷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使之成为日后能够自学的基础。”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曹老师也采取了比较包容的态度,“最主要还是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情怀,使他们通过对陶瓷史发展脉络的把握,进一步地进行拓展阅读。”

在教授陶瓷知识外,曹老师也经常利用课前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大到在学术界广受认可,被选为江西省博物馆学会常任理事;小到看一场展览,与老友畅聊人生。这个时候的他,俨然成为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精神干练的“小老头”,在分享这些点滴的过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其中,他最爱与同学们分享的,就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的近况,这些学生们,或安稳度日,或学海沉浮。曹老师所育桃李,已满天下。

“古人有意无意留下来的,他们当年充满了高度智慧,充满了美感的创造,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大环境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使课程除了传播作用以外,还有激动人心的效果。”且把金针度予人,讲台上倾囊相授的背后,是对考古工作数十年来的坚守,曹柯平老师的教学生涯虽然即将步入尾声,但通过讲台连接的文化传承,不会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