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好老师重要论述的
主要内涵、价值意蕴及践行路向
一、习近平关于好老师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1.“人生的幸运”“学校的光荣”“民族的希望”:好老师的重要价值。2.“三个牢固树立”:好老师的标杆方向。3.“四有”特质:好老师的标准要求。4.“四个引路人”:好老师的角色定位。5.“四个统一”:好老师的成长路径。6.打造“筑梦人”:好老师的核心使命。
二、习近平关于好老师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1.价值评价:为好老师理想擘画。2.殷切希望:为好老师履职导航。3.“四有”特质:为好老师素质立标。4.“四个引路人”:为好老师角色定位。5.“四个统一”:为好老师成长指向。6.打造“筑梦人”:为好老师使命确责。
三、习近平关于好老师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向1.始终坚持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制度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2.始终坚持成就主体的发展价值取向。教师是高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高校办学的实践主体,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校的改革发展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3.始终坚持积极正向的舆论宣传导向。教师成长良好环境的营造应围绕师德养成、人才优先、专业成长、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展开。以好环境陶冶好老师,一方面要以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前提。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宣传舆论为导向。
摘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杨胜才
为创新而治理:大学治理变革的方向
一、创新需要治理对于创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认知。在高等教育中对于创新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教学方面主要体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方面主要体现为科技创新。不过,无论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高等教育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知”或“认识”的层面。“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传统的‘科学与社会'、‘社会中的科学’开始向‘科学伴随社会’和‘科学为了社会'的范式目标转移。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的治理也开始从科学共同体的内部自治转向更广泛社会层面的治理。”
二、大学创新治理的必要当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治理作为一种学术和政策话语已十分流行,但就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而言,与治理的理念并不匹配。大学的很多工作仍然是基于科层制度由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所主导。当今时代大学作为创新的引擎,迫切需要强化创新治理。“知识的本质是异质和分布的:它是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及分工的技术模块和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虽然创新治理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课题,但在经济学、科学学、公共管理、科技管理等领域已有长期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
三、大学的创新治理体系无论在哪个领域,创新的产生都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创新一直是稀缺的。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同样如此。具体而言,大学的创新治理体系可以分为外部创新治理体系和内部创新治理体系。与外部创新治理体系相比,大学的内部创新治理体系更加薄弱,甚至是暂付阙如。当前在国家创新治理的大背景下,大学内部能否从科技管理走向创新治理的关键是大学能否实现范式转换。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王建华
未来数字化教师是师范生培养的新方向
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注重教育和科学学术的历史传承、教学艺术的凝练积淀,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教师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增强了创新活力,提供了把握时代脉动、促进时代发展的技术推动力。要全面深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改革。突出智能时代的教师培养规律和特色,创新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培养体系,开展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培养实践,针对性实施一体化培养培训提升,推动培养培训对象在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过程中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数字教师。
一是要整合教育和教师教育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前端研究方向,瞄准智能时代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基本理论的有效阐释。以“智能名师工作室”建设为抓手,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百校联盟”,构建“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室。二是要推进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学习和实训平台。三是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实施“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实训与实践项目。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案例研讨、“人工智能+”课堂实录分析等智能化教学的校本研训,为教师和师范生顺利实施智能时代教学过程分析、教育监测评估和教育智能决策等提供支撑。开发“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自适应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混合式学习与研训课程方案,促进线上和线下培养研训相结合。四是推进“人工智能+”STEAM与创客教师研究训练项目。
摘自《中国教育报》/夏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