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越南海阳省京门市光成乡,公司承建的越南海阳2 x 60万千瓦燃煤电站2号机组已于1月25日零点开始投入商业运行,比B0T合 同工期提前了4个月。整洁明亮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京师河畔一道亮丽的景观。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81亿千瓦时,可以满足海阳、河内和其他周边地区负荷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地电力短缺问题,带动产业升级,为越南经
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自2016年3月首批人员进点,承担2号机组建设任务的公司管理团队,经受住越南当地持续的潮湿与高温,智对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挑战,筑牢防线勇战新冠,用智慧和勇气建设“一带一路”标杆工程,用真诚与汗水浇灌中越友谊之花。
优质履约树标杆
如何用好中国企业的优秀建设经验,实现海外项目优质履约?越南海阳项目部积极探索,对当地物资供应、设备租赁、属地用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结合越南外部条件及市场特点, 创新管理,保安全,抓质量,促效率,创文明。
“我们把国内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标准,逐步‘渗透’,融入创新,效果很好。”项目 部负责人表示。
项目部实施区域化管理、可视化管理,使职工于耳衢目染中接受施工标准、管理要求等各类信息,并采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系统、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立体化加强项目管控。一以贯之的安全、质量与技能培训,提高了属地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技能。适时开展知识竞赛和技能评比,中方员工和属地员工同登领奖台,共享荣耀。大型图牌美观醒目,双语宣贯,项目文化氛圈浓郁。项目建设过程中,塑造了主厂房外板封闭施工、汽机基座清水混凝土工艺等亮点工程,烟囱航标漆、升压站、干煤棚更成为现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先后获总承包方和业主方授予的“先进集体”、“工程质量亮点“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
“战疫”之下保生产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施工现场人员不足、技术储备不足,设备物资、施工机械进场延迟,项目履约面临严峻挑战。
当疫情袭来,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抗疫保生产,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成为主角儿。项目部职工华磊和王煜搭档当起了“赤脚护士”,检查现场职工身
份状况和精神面貌,了解询问是否有咳嗽、呕吐等症状,测量体温、分发口單,每天给办公区、生活区、食堂、公共厕所等区域消毒,忙得不亦乐乎;卞正星
化身“外卖小哥”,给返厂暂时隔离人员定时送盒饭、新鲜水果和生活用品:安全员姚新生当起了越南籍员工的义务讲解员,耐心解释病毒传播途径和疫情防控要点,越南籍员工阮氏清湾、黎氏深等主动请缨,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远隔千里,300多天不曾回家,是-种怎样的体验?项目部员工颜金金告诉我们:“ 想家是必然的,但既然投身海外,就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全力以
赴做好分内的工作”。项目部职工代常龙由于疫情赶不上举办自己的婚礼,延迟了婚期;职工杨涛涛孩子刚出生一个星期就来到了这里,说起已满周岁的孩子,脸上写满了爱意。眼里含着泪, 嘴角带着笑,建设者们用最真实的表情,诠释着这一年里最美的坚守。
携手架起友谊桥
“记得四年前首批人员进点,这里满目荒凉,一片泥泞,如今电厂展雄姿,周边商铺林立,偏僻的小镇日渐繁华。光阴不负,值得自豪!”项目部员工小
李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
越南海阳电厂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厂区外一条宽敞平整的马路笔直地通向远方,这条路原本颠簸破损,是建设者们精心修理、加工后的
“杰作”;一家家饭馆、商店风发泉涌,透着浓浓的烟火气。越来越多的属地工人来到现场工作,他们的工资标准已经从2017年的平均每天20万越南盾,涨到
如今平均每天35万越南盾,生活在改善,交流更密切,友谊更深厚。
中越员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分彼此,越籍员工时时感受到来自中国伙伴的信任和友谊,体会着中国企业带来的愉悦和安全感。工地上最热闹的日子,就是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家一起学唱中国歌、学写毛笔字,品尝月饼、香粽等中国美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品味中越友谊。而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中越工人齐心协力,共同打造这座惠民生、助发展的“一带一路”重点工程。
每一份付出都会收获岁月的馈赠,每一朵浪花都会折射太阳的光芒。历经四年多的辛勤耕耘,这座现代化的电厂在建设者的手中寸寸成型,节节拔高,即
将为越南当地经济发展输出清洁电能。时光记录着中国能建建设者们在“一带一路”上的最美风华,镌刻着“能者善为、建则善成”的优秀品质。(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