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也是公司进入深圳建筑市场三十周年。从1990年最早承建深圳赤湾9号泊位工程到现在, 公司在深圳先后参与了50余个工程项目建设, 涉足水工码头、 市政道路、 工厂房建等。
岁月流逝, 斗转星移, 公司在深圳最早成立的蛇口工程经理部几经搬迁与易名, 幸运的是它到今天还存在于深圳赤湾小南山上, 现有职工中还有两位参与了当年赤湾9号泊位工程建设。追忆初闯深圳时的那段经历, 可以体会到饱含艰辛与不易。
现任江苏分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的张文健, 早已在深圳安家落户。1990年12月, 他作为第二批先遣队员来到深圳。当时他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充满激情与活力。谈起当年差点露宿街头的经历, 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一年, 三航建设者之所以来到深圳, 主要是参与建设连云港码头的员工生产任务严重不饱和, 这时正好深圳赤湾港因地质条件适宜采用公司专利产品混凝土大管桩, 这为公司走进深圳带来机遇。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赤湾港9号泊位这个工程最后成为公司在南方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来到赤湾 9 号泊位工地后, 对习惯了在家门口搞施工的工友们来说,更多的人是不愿意。当时公司及时提出了 “打响南方第一炮, 占领南方一片市场” 的目标, 并在公司上下做了动员。虽说赤湾港 9 号泊位总造价才1800余万元, 但公司将原连云港施工的502工程队整体搬迁到深圳,成立蛇口工程经理部, 并派出一位副处级干部担任项目经理。
当时的公司还属于交通部, 职工们都习惯了国家分配任务的计划经济模式。但历史是相似的 , 看看开拓者的足迹 , 哪个不曾经历过坎坎坷坷?开工 之 初 ,工地的大部分物资、 设备、人员都要从北方长途跋涉而来, 导致施工效率难以提高。当年的好多做法在今天看来, 都是 “土法上马” 。
另外当年正值全国学习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7天建设一层楼的标杆, 工地所在的深圳南山区领导班子更是提出了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当时业主的现场主管跟那个年代大部分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一样, 很想干一番事业证明自己, 工作积极认真, 对工程进度、 质量都依合同提出严格要求。
没想到进驻工地的三航人思想还没有转变过 来 , 他 们过去形成的施工中没有业 主 、 监 理概 念 , 认 为干码头工程是三航建设者 的 强 项 ,施 工 进 度 、质量等也都是由自家全权负责的, 业主现场人员工作职责就是配合我方及时计量并保证工程进度款支付到位就行。所以他们感觉业主的现场主管管得太严太细了。因为理念认识不同, 导致双方现场管理人员就项目管理的权限产生严重分歧。
还有一个今天看来是笑话的事情, 就是业主现场主管按当时的国家行政级别是科级, 而公司现场项目经理行政级别是副处级, 所以经常发生公司现场项目经理对业主现场主管不理不睬、 拍桌子讲狠话的场景, 所以双方沟通自然就不顺畅了, 激化了矛盾,最后甚至导致工程一度陷入僵局, 严重影响了工期和士气。
在这关键时刻, 公司两级领导都十分重视, 特派工作组深入南方调研,发现再不转变观念跟上特区步伐, 那么最终只有退出南方建筑市场或被淘汰掉。于是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 要求全体职工彻底放下过去那种 “国企老大” 的思想, 树立 “顾客是上帝” 的意识。公司及时调整现场班子主要成员, 及时修补与业主的关系, 并在工艺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改进措施。
经过这一次的波折后, 工程步入快车道, 9号泊位经过300多位三航人18个月的艰苦奋战, 最终的质量获得了各方好评, 被认为是当时深圳施工质量最好的码头, 并被评为当年的 “部优工程” 。
由施工产值不到 1500 万元到在整个华南地区年产值40多亿元; 从一个项目部到在广东、 广西、 海南仅经营网点就十余个, 在建项目近20个, 这都是从深圳赤湾9号泊位开始的。
(陈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