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沉痛悼念我校组织胚胎学系张适教授逝世

2021-01-01     浏览(149)     (0)

本文介绍了张适教授的生平事迹,他是一位德高望众、学养深厚的老教授,从事组织胚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写了多本教材和专著,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是一位爱党爱国爱校的优秀教师,关心青年学生成长,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张适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仙逝,师生们永远怀念他。



  张适教授参与手绘的心肌亚微结构模式图

  三尺讲台上的张适教授

  张适教授在绘制图谱


张适教授书画作品




  张适,字昌宜,男,1927年生,江苏武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研究生导师。张适教授1953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本科,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1974至1980年任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1981至1987年任教研室主任,1993年退休。曾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江苏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省计划生育研究会常委,南京市医学会男性学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0年12月22日15点40分,张适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仙逝,享年93岁。
  “青椒”时光———组胚教学好先生张适教授是妥妥的“90”后,他的“青椒”时光始于1950年代。1953年本科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为南京医科大学),成绩优异,留母校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任教。他十分热爱组胚专业,从事理论和实验教学,扎根三尺讲台,育人不倦,教学效果广受好评,曾获我校首届教学质量优秀特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同时张适教授致力教学改革,善于抓住形态学教学特点,边讲边画,亲手绘制了组胚学图谱,创作模型、广收标本,热心科普、服务社会。上述工作引领了国内组织胚胎学教材和图谱的编撰,编写《组织胚胎学》《组织胚胎学图谱》等11本教材和专著,很多图谱至今仍为国内多本组织胚胎学教材使用。
  奋进中年———生殖医学研究领路人1973-1987年张适教授历任组胚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他深刻意识到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及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结合组织胚胎学专业特点与时代需求,敏锐发现并带领团队一同确立了生殖医学研究方向。早期科研起步阶段极其艰难,科研条件非常简陋、经费匮乏,张适教授及团队认准方向、不惧艰难,开启男性抗生育和生殖生物学研究,“六五”期间进行《棉酚抗生育可逆性》研究,获国家计生委颁发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此后进行精子功能研究,建立一套先进的精子功能检测方法;继之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精子cDNA文库等,先后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上述工作确立了我校生殖医学研究方向,奠定了早期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为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培养了领军人才。
  张适教授多年来关心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组织胚胎学系建设与发展,带教青年教师,指导科研队伍,教学科研团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济济,星火传承。
  张适教授在校工作整40年,于1993年退休。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仍心系学校事业发展,把培养关心青年学生成长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担任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书画兴趣组组长。他经常往返几十公里于新老校区之间为我校学生传授书、画、雕刻、根雕等中国传统文化,向青年教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递职业精神,促进一届又一届南医青年的健康成长,为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教育真谛的理解传递给青年学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培养学生医者仁心的大爱情怀。从五台到江宁、从校内到校外,张适教授与青年学子亲切和蔼、循循善诱的交流场景仍历历在目。
  张教授爱党爱国爱校,在党的十九大期间,他亲手为喜迎十九大题词。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用手中的画笔展现了南医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示
的责任与担当。“雕虫随笔”———医学与艺术融合的写艺人生“科研单靠科学的逻辑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宏观的形态思维。所以在高校,我们应该培养同学们在艺术方面的素养,科学应当与艺术相结合。”这是张适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和学生说到的。于是我们看见一位沉浸于书画篆刻,时而艺苑寻趣、时而笔耕不辍,兴致来时便会动手书画,不计工拙、不逐名利,藉以自娱的儒雅先生,他活跃在南医大校园、伴随着青年学子及学者、教师的成长。他著有《雕虫随笔》《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艺术作品集,是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张适教授的晚年生活充实、快乐,展现了医学与艺术融合的写艺人生。
  张适教授的仙逝使南京医科大学失去了一位德高望众、学养深厚的老教授,他儒雅谦和、积极乐观的师者风范将永存于师生心间,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