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那段时光, 在生命里熠熠生辉

作者:□王淑霞    
2021-01-31     浏览(242)     (0)



  多年前,我实习的那个采油小站与队部相距很远,那时候没有班车,大家都是走路上下班。
  后来,小站附近搬来一支钻井队,说是要打井,没过几天一部高高的井架就耸立而起。
  有时候,钻井队有值班车去采油队办事,若是赶巧,他们就把采油小站下班的员工一起捎上。
  我搭乘过几次钻井队的值班车。在车里,我总能听到钻井队的师傅们谈笑风生,他们的话题大多围绕上班时发生的趣事,或是对工作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倾吐。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钻井工的家。”这话一点儿也不假,荒郊野外,几间野营房加上高耸的井架,一群钻井工就地安家,而小杨就是钻井队中的一员。
  小杨与钻井队有着不解之缘。小杨的父亲是一名钻井工。从小杨记事时起,父亲就因工作原因与家人聚少离多。
  等到慢慢长大后,小杨才知道父亲的工作是在野外钻井。每到寒暑假时,父亲便把他和母亲接到钻井队生活。
  有一年春节,原本热热闹闹的钻井队
只留下几名值班干部和倒班的操作员工坚守岗位。为了抢工期、赶进度,大家克服人少活多等困难,大年三十也没有停钻,各项钻井工作全部按计划有序进行。
  钻井队把留守干部员工的家属都接到井队上,为的是让干部员工和家人们欢聚在一起,大家高高兴兴过个年。
  小杨清楚地记得,除夕那天,还在睡梦中的他一大早便被门外的喧闹声吵醒。穿衣、起床,开门一看,烧水、杀鸡、贴对联……大家早已忙碌起来。见状,小杨也兴高采烈地忙活儿起来。井队更加热闹了,就连空气中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摆上桌,几个家庭围桌而坐,是缘分让大家相识于井队。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大家以饮料代酒纷纷举杯,心怀感恩互道新年祝福,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
  时光荏苒,多年后,小杨也成为一名钻井工。
  上班前一天,父亲拍拍小杨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钻井队的工作流动性大,生活单调乏味,作息没有规律,有时赶上井队搬家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到时候你小子
可不能打退堂鼓啊!”
  接下来的日子里,成为钻井工的小杨跟着井队的师傅扎根井场,几乎每天都从天不亮干到月上柳梢头。在野外作业,碰上刮风下雨根本无处遮挡;若赶上特殊作业,更没有休息时间,干起活来就是24小时连轴转。
  转眼又到了岁末。除夕夜,留在钻井队应急值守的小杨接到司钻汇报,说指重表出现问题,不显示悬重和钻压数值。对于钻井作业来说,指重表就是设备的眼睛,如果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无法继续生产。得知情况,小杨急忙跟师傅拿着工具三步并作两步跑上钻台检查情况。
  “小杨,学着点。”师傅三言两语间便拿起工具检查起来指重表的油路,很快就找到了故障原因并及时处理完毕。面对师傅如此精湛的操作技能,小杨不由地心生赞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经过三年时间的不断磨炼和对业务技能精益求精的刻苦学习,小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实习技术员。
  小杨说,对于24小时连续生产的钻井队而言,半夜三更紧急处理疑难杂症是钻井工的工作常态。
有一次凌晨三点,和衣躺在宿舍的小杨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醒,原来是井上起钻时发生故障,急需处理。闻讯,小杨赶紧爬起来就往钻台上跑。他知道,故障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延误工期,还会对公家的财产造成损失。抢时间就是抢效益,他利用自己掌握的业务技能果断指挥司钻操作,很快便顺利排除了故障。
  从初到井队的钻井“小白”到第一次跟着师傅处理故障,再到后来独自解决问题,小杨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钻井技术员。
  钻井队黑白颠倒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小杨深知钻井工的不易。他记得自己当井架工的时候,夜以继日忙碌的他几乎能在每一个凌晨最先看到天边那一抹粉红,第一个迎接黎明。那个时刻仿佛是大自然对他的馈赠,而优质、高效、快速地钻完每一口井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在旁人眼里,钻井队似乎是“寂寞”的代名词。可对于小杨和父亲来说,钻井队的工作是一种传承,更是一段珍贵的情缘。
  如今,小杨已从钻井队调到机关工作多年,但在井队度过的那段时光,依然在他的生命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