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一本会开花的书
作者:□刘德凤
那年从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当班主任。班上绝大部分学生是读完初中便准备就业的孩子,因而这些孩子根本没把学习放在心上。我替这些孩子可惜,故而只要有空就给他们“灌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但即使我天天唠叨,他们也还是听不进去。我决定换个方法,多买一些名人传记,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们热爱学习。
其中,有个女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父母是花农。她对我说:“等初中毕业,我就是一个年轻漂亮的花农了,能挣很多钱。”因为她的父母说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养花,生意很不错,家里劳动力太少,想让她接手种花。她还说,那些开花的盆栽总是
一下子就能卖掉,而且卖一盆花的钱足够她们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比村里那些种田的人要强多了。
女孩兴奋地说着,眼睛里溢满幸福的光芒。可以看出,她对父母的安排还是很满意的。我听到她说毕业后就要去养花卖花,不由地有些心酸,16岁的花季本应属于校园呀!
我对养花不是很感兴趣,但我想跟她亲近些,改变她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的思想。于是,我去她家买了几盆花,然后总是找机会问她怎样养花。她有些意外,但对我很热情,不仅教我养花的知识,还常常给我带些幼小的花苗。我们每次谈话都提到花,她也总是告诉我哪些花好看、哪些花好养,俨然
一个小专家。
女孩有些偏科,但语文成绩极好,特别是作文总能写出新意。我常常把她的作文拿到课堂上朗读,大声地夸奖她。我觉得她只要坚持读书就会有成绩,就此放弃学业很可惜,于是跟她说了好几次:“你再跟父母商量商量,种花不急于一时,读书是大事,说不定读书多了,养的花会更好卖,至少把高中读完吧!”
她考虑了一下,点了点头。有一天下课后,我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在教室里举着一本新买的书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看得起劲儿。
“老师,您在看什么书?”她的声音柔柔的,打断了我的思路。
“一本会开花的书。”我合上书本,微笑着打趣。
“真的吗?书也会开花?”“那是当然。”“大家都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原来书中还有鲜花呀,这我可是头一回听说。”也许是跟我熟了,她的话也多了起来。
我解释给她听:“每一本好书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只要你读懂了,不仅看得见一朵花开,更看得见花园。”
她扑哧一下笑出声来:“那这本开花的书,您读完了一定要借我看看。”
我愣了一下,刚好上课铃响了,我便把书塞进讲桌。她以为我不会借书给她,有些落寞地回到了座位。
那节课下课后,我走到她的书桌前,把书递给她,很认真地对她说:“我一次买了好几本新书,这本让你先看吧。这本开花的书,希望在你的手中能开出很多花来。”
她抱着书,抿嘴笑了。一个星期后,她把书还给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这本
书真好看!我没想到,海伦 · 凯勒在失明的情况下居然能学会那么多国家的语言。她那种不折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心里开出花来了,很兴奋、很期待,感到心里有无穷的力量。”
“那是当然。”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引导说,“这是不是本开花的书?”
“嗯,我举双手赞成!”她笑着,眼睛里有小星星在闪。
“那就好好读书吧。等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见识了外面的大世界,你就会知道生活会像花的颜色和品种一样丰富多彩。”
后来,她总是找我借书看,每次都是歪着脑袋问:“老师,你那里还有开花的书吗?”
我当然乐意,便迅速回答:“有的是!”她果真说服了父母,念完了初中念高中,学习上更加努力了。高考放榜那天,她兴奋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高出一本线20多分,我终于可以上大学啦!我现在感觉自己幸福得像花儿一样。老师,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你!”
我真心地祝福了她,然后转身拿起那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开扉页,把她的名字加在密密麻麻的学生名单后面,开心地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