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杨文柱: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作者分享了他在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感悟,包括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校长奖学金等。他强调了科研需要持之以恒和勤奋,并感谢导师的悉心指导。
我是信电学院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的三年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研究,目前主要开展基于自动视觉检测的棉花异性纤维在线识别方法研究,导师是李道亮教授。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撰写论文8篇,其中5篇已发表,1篇录用,2篇在审,全部为SCI/EI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已公开,1项在申请。很荣幸能够获得2009学年校长奖学金,这既是对我所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以后工作的鞭策,是我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在此我想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分享在科研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科研需要持之以恒
通过三年的博士学习,切身感受到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阅读文献、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成果整理,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又一个螺旋式的科研循环。
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拓展了我的研究思路。查阅中文文献,我用的较多的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而查阅英文文献,用的较多的则是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EI Compendex数据库以及美国专利网等。
每开展一项研究,我都从设计研究方案开始,包括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实验设备,指定一个研究框架。由于我的研究课题是棉花异性纤维在线识别,为了掌握异性纤维的第一手资料,我和课题组成员多次到轧花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棉花加工过程,搜集异性纤维样本,并向棉花领域的专家虚心请教,知悉了异性纤维的种类、特性、含量等重要信息。
实验是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用于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了掌握实验平台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我和中棉公司的工程师们一起安装调试设备,一起做实验,采集了大量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基础。
成果整理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将所用方法、实验结果融合成具有逻辑性的整体,形成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便完成了一个科研小循环,而这时也是科研过程中最享受的时刻。
导师是科研的领路人
我曾为自己如何攻读博士学位忐忑过,也曾为自己是否能顺利毕业惶恐过,然而这一切都已随着导师的悉心指导而烟消云散了。
导师李道亮教授对我的科研工作帮助非常大,从方案设计、实验开展、成果总结等各个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并通过鼓励和表扬来增强我的自信心。我的第一篇EI和SCI论文都是在李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的,因此我博士三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李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树立起了科研自信心。
我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从李老师帮我制订研究计划和研究框架开始的,然后逐步进入实地调研、文献阅读、设计方案和开展实验阶段。在科研过程中经常以Seminar的形式与导师和团队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并从中获得建议和启示。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我的座右铭是“勤能补拙”,因为我坚信“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我的科研实践也是如此,为了查阅某个方面的文献,经常需要从上千篇的文献中逐一筛选,对筛选出的文献通过泛读再次筛选,最后再精读,如此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