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报》

团徽,伴我成长

作者: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姜玉菡    
2020-05-20     浏览(46)     (0)

该文描述了作者作为共青团员一路成长的故事,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了多项成绩。他通过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并在共青团的陪伴下成为更优秀的人才。文章还强调了团徽对他成长的激励作用。


一路时光飞逝,共青团伴我成长。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很荣幸被评选为2020年“校级优秀团员”。

踏进大学校门以来,我就对各种学科竞赛十分关注,在校团委、教务处的组织下,在学院分团委和学工办的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无论在国际级的数学建模大赛,还是国家级的电子设计大赛、恩智浦杯智能车比赛,或者是学校组织的“蓝电杯”电子设计大赛,每一个赛场都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认识到自己在创新方面的不足后,我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方法,逐步提高创新能力,借助机械学院的力创中心,电气学院的蓝电科技中心等科创实践平台,我不断取得进步。

大一,我就加入蓝电科技中心,接触到许多与我们专业相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这些竞赛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奖杯,更是我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大二,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我在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等课堂上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怀揣创新的萌芽,找到了武明虎教授,在他的建议指导下,我和几位同学一起成立了课题研究团队。我学会在科研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促使我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技术运用能力、成果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都得到极大的提升。

大三,在学校、团委老师的支持帮助下,我终于来到“挑战杯”国赛的现场。我们团队成果“射波刀高精度视觉定位系统”获得了201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科技创新无疑是不容易的,有一段时间,有一个实验我一直无法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结果,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没有放弃,我认为要想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一定要学会沉下心。

我就是在这些竞赛、实践课程或者科研项目中,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尝试提出新的想法,不断激发求知欲,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自初中一年级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到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身上佩戴的团徽,既是陪伴我一路成长的荣耀象征,更是激励自我,严格要求、砥砺前行的人生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