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 《宜春职院报》

从“三颗糖”看中国发展

2020-12-31     浏览(160)     (0)

文章讲述了“三颗糖”的故事,包括鸡毛换糖、宝塔糖和无糖之糖,并讲述了它们背后的中国崛起和发展。文章在“微团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同学们应该从故事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向更美好的未来努力进发。

这里有一个关于“三颗糖”的故事,发生在“微团课”大赛上,具体是哪三颗糖?让我们一起走进比赛现场一起去看看吧!

第一颗糖的故事——鸡毛换糖

“鸡毛换糖咯!鸡毛换糖咯!”同学们,有要换糖的吗?在座的老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但常常听见街头换糖人的吆喝声。换糖人挑着换糖担子,头戴草帽,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做着“鸡毛换糖的小生意”。

换糖担子里,一头装着饴糖,一头装着橡皮筋、万花筒、玻璃球等各种小物件。小朋友们一听到换糖人的声音,就撒腿往家里跑。为啥呢?回家找牙膏之类的废物资来换糖呀!换糖人常常用一块小小的糖饼,就可以换到满满两竹篓的旧货,回去卖了就能变成钞票。还是睥挺划算的?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义乌人勇于创新,大胆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造了义乌“小商品之都”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国家因创新而富强,民族因创新而伟大。“鸡毛换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创新中国!

第二颗糖的故事——宝塔糖的消失

大家好,我要与大家分享第二颗糖的故事。它是我童年的记忆。那是妈妈口中的童年,这种糖啊只有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外公才会给她一颗。那时没什么零食,这糖吃着甜甜的,每次都很期待呢。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一种驱蛔虫的药,名叫“宝塔糖”。

从妈妈口中得知,在那个年代,大人们忙着干活,小孩儿基本属于放养状态。饿了扒口冷饭,渴了喝口生水,经常到处玩泥巴,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经常闹肚子疼,得蛔虫病的小孩特别多,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吃宝塔糖来驱除肚子里的蛔虫。

讲到这,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吃过宝塔糖吗?或者说见过这种糖吗?没有吧。那-为什么当初每个孩子定期都要吃的宝塔糖会突然消失呢?

同学们,别看这小小的一颗糖,它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作蛔蒿的植物。那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从原料到技术设备都需要从苏联进口,成本高昂。正因为它的来之不易,激励着我们一代医学人的决心与毅力。最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反复实验,我国自主研发出了宝塔糖的替代药——盐酸左旋咪唑,这种药不仅成本低、也更安全、有效。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的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得蛔虫病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就此,宝塔糖也随之消失了。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宝塔糖的消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迅速的中国。

第三颗糖的故事——“无糖之糖”

前面两位小姐姐给我们讲述了“鸡毛换糖”和“宝塔糖”的故事,那么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一颗什么糖呢?大家快来猜猜看!我要讲的就是这颗“无糖之糖”。

之前一直被老一辈儿的人久怀羡慕,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糖类食品,在我们这一辈儿却是司空见惯了。我是一名90后,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吃的就是无糖食品。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无糖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糖分的添加呢?其实啊,恰恰相反,无糖就是用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木糖醇或多元糖醇替代易造成蛀牙、肥胖、高血压的蔗糖,“无糖之糖”既有糖的甜味儿,同时又有益健康。

目前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生活的需求已经从“温饱”向“品位”进行了转变。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以前“菜篮子”和“米袋子”的情况就是美好生活的“晴雨表”。而现在,我们不仅追求吃法,还讲究周全的服务和健康的食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生活越来越重视,就连之前被调侃着“喝酒也要泡几颗枸杞”的年轻人,也将“养生”挂在了嘴边。“减糖”逐渐成为了热议话题,无糖食品也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糖含量已经成为评价一种食品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无糖之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中国!

我们从这三颗糖,领悟了中国的崛起应——创新思想、坚持发展、全民健康。四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的一次伟大觉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是党带领人民的不懈奋斗;21世纪的今天,是党引领人民走向更加健康的美好生活。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广大团员青年必将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展现出新时代共青团员的青春担当!

在“2020年江西省学校共青团‘微团课’大赛高校学生组决赛”上,我校学生荣获一等奖。希望同学们从这“三颗糖”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向更美好的未来努力进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