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是沙博理诞辰 105 周年,《英语世界》2020 年第 12 期刊发了我在导师任东升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纪念文章《沙博理和他的朋友们》。说起与沙博理的结缘,其实是在我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正式研究生之前。
新中国的对外翻译队伍里有个叫沙博理的“外国人”,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设在我考研心仪的中国海洋大学,基地负责人是中国翻译界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得都很棒的任东升教授。这些都是我在 2019 年春天考研拟录取后联系指导教师时了解到的。此后我在导师任东升教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接近沙博理,融入研究基地。从与任老师结下师生缘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与沙博理和沙博理自传有不解之缘。
沙博理自传《我的中国》中“西北插曲”一章是我研究生阶段翻译学习的开端。每段打头第一句话是导师对我最初的翻译试炼,这些句子大都语法简单、简短利落,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翻译起来最耗费心神,也最磨炼技艺。正是在这些翻译练习里,我渐渐摸到了沙博理的文字风格,也对他笔下的人事景物念念不忘。我生出了往延安走一趟的念头,任老师听后说:“这也是我最初的想法,我希望你到延安看一看。”说走就走,随身小背包里只一部沙博理英文自传、一本一笔,我就这样开始了朝圣之旅。
沙博理自传就是我的“旅游指南”,沿着沙博理的足迹一一走过,我仿佛与书中的人、物跨越时间相互凝视。我想,我在延安找见了沙博理,找见了我自己,也悟出了任老师让我来延安的用意:译者与作者是要神通的。亦是在任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将此行的收获感悟写成文章《带着沙博理自传去延安》,发表于《中国海洋大学报》第 2057 期。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里,沙博理自传就是我的“亲密朋友”。基础笔译课上翻译英文自传选段,课下进行自传新译本校对、译文鉴赏,编辑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注释版自传。对沙博理自传的多角度深入学习和多维度立体开发,让我手不释卷,也愈发认同任老师的话:“沙博理研究大有可为”。
读自传时我就常感叹,沙博理可真是友遍天下,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他都能聊到一块去,我想他一定是个极随和真挚的人。于是构思《英语世界》纪念文章时就把重心放在沙博理和他的亲密好友上,不去歌颂他作为翻译家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是通过他与朋友的交往更加贴近沙博理这个人,去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此前从未有人由此角度做过文章或研究,因而资料搜集梳理并不容易。人事俱往,可供参考的只有文字资料,除沙博理自传外,还有沙博理为好友马海德所作的《马海德传》、沙博理夫人凤子的散文、凤子与友人的通信,以及文艺界朋友为沙博理夫妇所做的纪念文章等,在大量文字中筛寻沙博理与朋友的点滴,无异于撷珠拾贝。材料梳理后并未堆砌罗列成空乏的流水账,而是尽力化用,与文章浑然一体,让其成为文章的魂魄,就像沙博理的夫人凤子在《八十自述》中写下的那样,他们的经历“对第二代、第三代也应有启迪”,他们的“点滴足迹”都是“历史的痕迹”,可以让今天的读者“添一点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理解”。《沙博理和他的朋友们》发表后,得到黄友义先生八字评价“有味道、有感情、风趣”,我想这不仅是对纪念文章的肯定,更是对沙博理自传研究的鼓励。
沙博理自传《我的中国》是英语学习者绝佳的学习材料,能够全方位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翻译技巧和鉴赏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自传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这也是我与沙博理自传的缘能够延续的根本所在。贯穿沙博理自传始终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社会的孜孜探索,是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切热爱,他像一个纪录片导演,亲自扛上摄像机,把他所见的一一展现给读者,把他的独到见解一一给读者解说。他的镜头从 1947 年裹挟着泥沙的黄浦江水开始,到举行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广场,到解放初期民风淳朴的黄土高原、新疆绿洲,到改革开放生机勃勃的深圳、宁夏,通过这部自传,我更加了解我们如何成为我们,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
历史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沙博理自传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神奇魅力。它像一块磁石,吸引我走进沙博理的岁月,站在他的脚印上,抚触他笔尖划过的纸页,通过他的眼睛望进一双双同时代人的眼睛,透视一个个热诚的灵魂。他们的眼睛里闪动着相同的光辉,那是可以激励我们走得更远、更坚定的东西,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笃定信念。
(作者系外国语学院 2019 级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