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新时期能源行业的主旋律,亟待相关基础理论的完善与科技能力的提升。”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矿业工程学院黄艳利教授说,新一代的能源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矿区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学智慧和青年力量。
结缘矿大 得以登高望远
2003年,黄艳利怀揣着对采矿工程专业的好奇来到了矿大。他幽默地说:“我没有九天揽月的机遇,但我有掘地千尺为国挖煤的豪情。”
大学期间的矿山实习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他认识到:“要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科技进步以及煤炭等能源开采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安全保障中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作贡献,必须借助学校一流的学科平台,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炭科技工作者和教育者。”
黄艳利说,是老师们多年来的悉心培养与鼎力支持,是一流的学科平台给了他登高望远的机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矿大人,他深感自豪!
他说:“作为一名矿大科研工作者,我有职责更有义务去为行业转型升级贡献矿大人的智慧和力量。”
开展科研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黄艳利始终扎根绿色矿山,致力于煤矿矸石固废充填开采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我国煤炭大规模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0%以上,已跃居全国工业固废之首。矿山固废的排放,占用土地、污染大气和土壤环境,而且具有重大隐患,严重威胁矿区的生态环境与安全生产。”
黄艳利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可直接采用矿区矸石等固体废弃物充填煤炭开采后的遗留空间,在有效控制顶板覆岩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将“三下”压煤进行置换开采,不仅提高了煤炭采出率,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矸石固废地面排放、采动地下水流失及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损害,成为煤矿绿色开采核心技术之一。
据黄艳利介绍,目前研究成果已推广至10多个大型矿区,推广应用矿区共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1108.23万吨,多采出煤炭资源921.53万吨,新增产值 56.88亿元,新增利润26.33亿元。
育人育才 培养更多有用的人
黄艳利始终认为,高校老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筑梦人和引路人,责任重大又无上光荣。
他表示,自己的成长进步,就是得益于遇到了好的老师。“因此,我现在更加重视团队的培养。”
在开展科研的过程中,他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煤矿现场第一线,让学生了解到现场工程需求和自己开展的研究价值所在,教育和引导他们在开展科研、实习实践过程中树立爱国情怀,坚定科技报国的决心。他还积极鼓励博士生出国访学或定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从2014年就跟着黄艳利做科研的李俊孟,现在已经是博士后了,他说,黄老师对待工作向来严谨且有条不紊。每次实地考察时他不惧危险,坚持下井。吴来伟是黄艳利的硕士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黄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教给大家做人做事的准则和道理。奔赴边疆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出发
如今,黄艳利已在新疆,开启为期三年的援疆之旅。
黄艳利说,到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给新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援疆干部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
在他看来,新疆拥有着优质能源储量和资源优势,新疆工程学院作为新疆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工科类本科院校,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矿大对新疆工程学院长期对口支援让他对自己的援疆工作始终充满信心与期待。
黄艳利表示,要继续发扬采矿人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的精神,为新疆工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继续贡献矿大人的智慧和力量,为学校增光添彩。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机会登高望远!”这是黄艳利写给自己的勉励语,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丁艺涵 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