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未来图书馆:
回归文化教育价值本位
作者:冯林 本报记者 袁于飞 实习生
2006年,在北京大学隆重举办的首届图书馆学高层开放论坛上,信息管理学院陈传夫教授应邀做报告。他以《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趋势》为题,站在全球视野高度,全面、系统分析了图书馆业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对未来图书馆的影响。
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中国图书馆学报》主编李万健教授当即约请他撰写论文。他与博士生吴钢一起深入研究,完成的同名论文载于2007年第3期该刊之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不负众望荣获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该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图书馆权威服务、防止图书馆去职业化等理论观点,并提出了图书馆回归文化与教育价值的命题。这些思考与许多观点被广泛讨论,形成2007年以来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业界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十分认可他的理论。陈传夫也先后应邀到内地与台湾的多个机构进行报告。
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10余名青年业务骨干参加该论文的学术报告会后认为:“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如何在新信息环境下更好地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北京大学做报告时,陈传夫从全球角度详细分析了图书馆业态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对图书馆造成的影响,获得高度评价。一位专程从长沙赶来的听讲者用“茅塞顿开”形容自己的感受。
一个金秋的上午,记者在信息管理学院采访了陈传夫。这位当前中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界的中青年领军人物,谈起了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并非运气。我们的研究工作有着强大的‘后盾’——武大图书馆学科实力雄厚,研究气氛和环境很好。”陈传夫介绍,“武大是中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发源地;2007年,图书馆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遍布海内外。”
为了做好研究,陈传夫和吴钢深入社会,访谈观察,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整理、简化和系统化。仅对图书馆资源的“信任度”一项,他们就对国内300多个专业学会进行了调查,获得人们对各类型资源 “信任度”的准确数据。这为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学问、写论文的人都深有体会,在图书馆查到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佐证作者的论点,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图书馆应该提供可靠的、经过选择的文献。”陈传夫说,图书馆的品牌在于权威信息服务,通过自身信息建设,对原始信息进行过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现在一些搜索引擎、其他行业也在与图书馆竞争,在新型业态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变革。
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陈传夫等在论文中提出,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图书馆面临着保存文化资源、推动健康文化、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社会教育水平等崇高的历史使命,未来图书馆应该更好起担当起这一重任。
陈传夫在论文中倡导“图书馆要嵌入社会”,通过提供大众化服务和特色服务,使图书馆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成为研究与文化社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和读者信息消费习惯的变化,图书馆转型的条件更加成熟,应该担负新的信息使命,回归文化与教育价值的本位,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国内图书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陈传夫认为,国家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与建设。目前,中国图书馆流通量人均每年不到0.2册,而美国超过6.5册,英国为6.09册……差距很大,因此要从战略上重新认识图书馆的战略使命。
针对目前存在的忽视文化功能的情况,作者在论文中警告,仅仅将图书馆视为信息中心,图书馆将失去竞争优势。他们认为图书馆应回归其教育与文化价值定位。业界认为,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业态转型、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