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钎料研发新模式研究”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2020-12-31     浏览(132)     (0)

会议介绍了汪卫华院士及其团队在钎料研发新模式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开发非晶合金材料,以及通过高通量实验方法解决新材料探索效率低的难题。专家们还分享了非晶钎焊材料的优异特性、研究进展、关键技术、发展前景。此次会议为非晶合金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通讯员 杨晓红 高欢姿 )11 月13 日,“基于材料基因组理念的钎料研发新模式研究” 学术交流会在明德报告厅隆重召开。 在金职院建立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院士汪卫华及其团队 13 位知名专家教授,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少雄,学校党委书记王振洪,以及来自相关高校和企业的领导、 专家代表及学校教师百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副校长成军主持。

王振洪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向关心、支持学校科研发展的汪卫华院士、 周少雄总工及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历史、 办学规模、 办学实力、专业与师资等情况。 他说,作为国家“双高计划”A 档建设单位,学校已将汪卫华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列为“双高”建设中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 为非晶合金钎焊材料领域研究的学者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 对校企联合探索新型非晶钎焊料研发新模式及提升学校技术创新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更是对金华市突破产业瓶颈、 开发新型钎料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希望相关专业老师珍惜本次会议的宝贵机会, 向各位与会专家多学习、勤求教,着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汪卫华院士随后就学校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大力支持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 这是他第三次来校参加非晶相关领域会议, 希望充分利用金华占有全国 30%以上钎焊材料生产份额这一有利条件, 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新型非晶钎焊材料普及这一“梦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交流过程中,汪卫华以“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研发非晶合金材料”为主题作了报告分享。 汪院士详细介绍了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和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所开发的独特的高通量实验方法,以及他们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 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来以加速材料研究和材料探索为主要目标的新理念,其中的高通量实验是在海量样品中直接优选新材料、获取实验大数据的基本手段。 柳延辉、汪卫华研究团队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 用多靶磁控溅射共沉积技术制备出同时含有上千种合金成分的组合样品,通过高通量结构表征初步确定了非晶形成成分范围;高通量实验方法颠覆了非晶合金领域 60 年来“炒菜式”的材料研发模式,证实了材料基因工程在新材料研发中的有效性,为解决非晶合金新材料探索效率低的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周少雄作了 “高端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发展思考”报告。 他从“十四五规划”角度,前瞻性地剖析了中国新材料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周总工说,应用研发体系已成为新材料发展利器,今后我国新材料发展也将由原材料、基础化工材料逐步过渡至对新兴材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轻量化)材料的研发。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发展, 对关键钎焊件接头性能的要求也将逐渐提高, 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钎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东南大学沈宝龙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逄淑杰教授、 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王军强研究员、 深圳大学马将研究员分别作了 “厘米级铁磁性非晶合金的探索与制备”、“非晶钎焊材料 的 概 况 和 研 究 进 展 ”、 “ 非 晶 合金———无序孕育无限可能”、“基于超声软化的非晶合金室温制造与成型”等主题报告, 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非晶合金及非晶钎料的优异特性、研究进展、关键技术、发展前景。 报告精彩纷呈, 为我校非晶合金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

科技处负责人在学术交流会最后的致谢中, 代表我校科研工作者向莅临大会指导的汪卫华院士、 周少雄总工等各位专家、 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感谢他们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高通量实验方法在非晶合金领域创造性的应用, 有望突破成分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的非晶合金材料探索所遇到的瓶颈, 解决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问题, 实现非晶合金新材料的高效探索,获得更多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拓宽非晶合金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范围。 汪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也为我校科研团队在新型非晶合金钎焊材料的设计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