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翰 墨 飘 香 写 春 秋

———专访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晁岱双博士

作者:赵立爱  本报记者    
2010-10-22     浏览(283)     (1)

文章介绍了晁岱双副教授的经历和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兴趣,从临摹古帖起步,通过三十余载的砚耕不辍,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成为书法圣手。他广临碑帖,从众法帖中吸取精华,潜心细致刻苦学习研究,形成了恬淡古雅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有的人事业辉煌,其内心不见得充盈;有的人才华横溢,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有一些人,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所在,在孜孜追寻理想和志向的同时,把爱好发展为特长,并因之成就一番事业,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晁岱双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幸运儿”,今年刚过不惑的他已经有了三十几年的“书龄”,三十余载的砚耕不辍,造就了今日的书法圣手。
  尤爱传统文化的晁岱双副教授将全部的精力关注到古今之间、笔墨之端。外界的浮华与喧嚣干扰不了他恬淡甚至单纯的性格,古代文学的濡染使得他在任何时候都显得那样温文尔雅。
  晁岱双:1970年生,山东嘉祥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欧阳询艺术学会“德艺双馨书法艺术人才”;山东省中国书画艺术等级考试评审委员、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项目评审委员。取法古人独成我体晁岱双博士走进书法艺术的大门,缘于村里一位转业军人———晁玉钟老师。六七岁的时候,他经常站在晁老师的身旁,看着各种各样的字体像精灵般在白色宣纸上神奇地浮现,他对这种传统的艺术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书法的种子就这样简单而又神圣地播种在这颗年轻的心中。中国的书法艺术界从此又多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书法家。
  晁岱双是从临摹古帖起步的。最初没有名师的指点,没有名帖的揣摩,他对家中藏有的线装版医书产生了如痴如魔的迷恋。古时的医书大多用小楷书写,整齐而富有神韵,实用性较强。每一次的揣摩、描摹、模仿中,岱双的字体日趋长进,写字的姿态也有模有样,专注的神情令人赞叹。为了练习好书法,岱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儿时的童年记忆除了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大部分时间,他都用在了研习书法上。直至今日,学至博士后的他,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除去非常特殊的日子,仍然坚持每天书写两个小时以上,他说,再先进的理论也要建立在实践之上,书法家的生命与活力寄托在他的作品中。
  三十余载,晁岱双博士广临碑帖,从众法帖中吸取精华,潜心细致刻苦学习研究。对于传统的即雕即琢,是对于传统的肯定与否定的过程。肯定是继承,否定是出新。他说,艺术的创新与“个性”要建立在扎根传统、吸取传统的营养之上。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刻意寻求的,他不同意“出名要趁早”的说法,认为风格形成的越早,越不是好现象。
  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李振对其临摹神龙本《兰亭序》作如是评价:“晁岱双博士充分理解了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抓住作品中体现的微妙的情感变化,与古人气韵相契合,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这种形神兼备不是对古人的亦步亦趋,而是将自己对生命的赞美融入到作品中,使其作品在雄健中略带有些遒媚,既有王字的劲健,又有赵字的妍丽,尽显唯美的格调。”有人更是如此评价:“当代书坛论临帖的精深,能出晁岱双先生其右的聊聊无几。”
  “学习古人的碑帖不能学死,汲取精华,为己所有,不能作书匠,要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古法的深入研究,使得他的书法或儒雅蕴藉、凝重沉着,或整齐多变、轻盈神秀,或自然流动、清丽高雅,运笔疾而不失势,运笔涩而不凝滞,在多端变化中尽显恬淡古雅的艺术风格。不倦追求高山仰止有心之人自有天助。晁岱双博士说自己很幸运。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得到了许多“高人”的悉心指导和帮助。除小学的启蒙老师晁玉钟外,初中时的王结一老师也给予他很多指点与鼓励。初二时,王老师推荐他参加嘉祥县的书法比赛,晁岱双一鸣惊人获得一等奖。初中时,嘉祥八中办黑板报等抄抄写写的重任已经全部交给了他。时至今日,嘉祥八中校友聚会时,还经常谈起当时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时值饭点,当时个头还不高的岱双踩着凳子在黑板上连写带画,手捧饭盒路过此处的老师、同学们驻足观看,直至把道路围个水泄不通。那时候,晁岱双已经成为了嘉祥八中的书法小名人。
  在高中时,由于对书法、绘画的浓厚兴趣,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第一次高考落榜,处于苦闷中的晁岱双被我校的刘茂盛老师慧眼识中,在他的指导下,晁岱双考入了我校艺术设计学院。从此我校艺术园地中又多了一颗奇葩。
  1996年,表现出色的晁岱双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积极做着考研的准备,寻求着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由于英语底子比较薄弱,他跟着本科生听了四年课,并一直坚持跟着学生上晚自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岱双先后于2000年、2004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攻读中国书法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师从欧阳中石教授。这也是晁岱双个人书法艺术上的飞跃发展期。他的作品风格与欧阳先生的风格可以说相去甚远,从他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欧阳中石的影子,他说,师从大师,学习的不应是“技”,而该是“道”,接近大师,不是为了学习某个字的书写技巧,而是为了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学习大师的艺术思想,踏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发展平台。
  而他,也确实从此以后进入了国内一流书法家的行列并且走出了国门,面向了世界。2005年应邀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福冈教育大学、日本大分书道学会进行访问及学术交流,并举办书法联展;2007年7月应南洋理工大学邀请,赴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大哉孔子”专题书法艺术展,为新加坡孔子学院捐赠六尺对联“德泽千秋,远被新境域;师表万世,传承大本宗”,受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的亲切接见。其书法艺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