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成都中医药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报》

吴棹仙先生医道感悟□ 药学院 李林轩

2020-12-31     浏览(109)     (0)

本文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吴棹仙先生的一生,他勤奋学习中医,成为一代名医,传授医术,为中医事业奉献。他的事迹激励着成中医学子不断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今天,我非常有幸参观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校史馆。参观过程中,让我尤为记忆深刻的是吴棹仙先生习医路之艰,及其用经方、针灸治病之精深。在细细品读吴老的人生事迹后,试着谈谈吴老一生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悟。
  寒 窗 苦 读 潜 心 研 究吴老出生于乡间一户普通人家,曾跟随父亲学习多年,后顺利考入巴县医学堂。入学后,吴老埋头苦读,争分惜秒,远离喧嚣。时重庆风光秀丽、市场繁华,但他却不曾涉足其间,每当空闲之时亦或节日假期,吴老便会前去书馆,博览古医书,习其中经方、医术。他常说:只有理论与实际联系,才不致出现“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治,及到临证三年,又谓天下无药可投”的情况。数十载寒窗,造就吴老的医术,经千次实践,建筑吴老丰富临床经验。而我们也经历了十二年的挑灯夜战,艰苦读书,才得以踏进成中医的校门,我们何不继续昨日的努力,成就明日中医之辉煌?
  悬 壶 济 世 杏 林 春 暖曾有人言吴老“先生医术,世或可企及,而医德之高,则人所尤难能者”,可见吴老医德之高。他常以“危而不救,何以为医”自问,尽己全力救死扶伤,决不挟医技以谋私利。他曾与名医王恭甫开设“双桂堂”药店,旨在济世救人,不取诊者分文,施药于贫病不支者。吴老待人和蔼可亲,从无疾言厉色,无论贫贱富贵,尊卑长幼,都与之乐谈。他也从不以名医自居,凡有患者求之,必至,彰显了“出诊”这一中医传统美德。如今新冠席卷全球,无数身披白大褂的战士奔赴一线抗击疫情,他们与吴老同有着高尚的医德。前不久,我校两位学姐偶遇一男子突然倒地,她们没有丝毫犹豫便上前实施抢救,她们的无畏救人精神,让我无比敬佩。
  遭 遇 困 境 敢 于 争 斗人生路长,难免会遇到许多倒悬之危,此时我们只有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才可造就灿烂人生。吴老在平时虽和蔼可亲,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旗帜鲜明,如同沙场战士,无畏且英勇。在1929年,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了余云岫之流的所谓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消息一经发布,中医界便群情激愤。当时中医虽多,但皆是以个人为单位,如同散沙,与国民党斗争就像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吴老目睹此状,奋然而起,团结志同道合之人,成立重庆市中医药联合分会,与余云岫之流殊死搏斗。在吴老的带领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痛斥余云岫之流,最终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取消“议案”。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虽很优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懈怠,更不能面对困境选择放弃斗争,只有不甘于平淡,勇于与困难斗争,才可成就一番事业。
  遵 经 重 道 妙 手 回 春吴老对医经有精深的造诣,时人以经方家称之,又善用针灸,针药齐施,便可起死回生。吴老曾说:“读经书不但要熟记正文,附文也应熟读默记,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中每处皆有其意,万不可马马虎虎浏览,我们要去推敲书中每字每句,方可得其意,习其法。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而是要不断思考,活学活用。吴老对古方理解深刻,且能灵活运用,曾运用古方多次救病人于危难之中。吴老也深研针灸学,用子午针法,能极《灵枢》补泻之妙。更是运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结合病人身体病情,采取不同刺针手法,使患者得针而愈,而吴老的神针之誉也驰于国中。吴老的高明医术离不开自身的奋斗,成功来之不易,作为成中医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博览书,细品读,深思考,跟随吴老的足迹,踏出成就中医的一步步。
  授 业 解 惑 鞠 躬 尽 瘁吴老为使祖国医药学世代传承,不断开设学堂,培桃育李,即使因各种原因被迫关闭,即使已无分文,也没有放弃教授中医之学。在成都中医学院开设后,吴老被聘为医经教研组教师,后委以医经教研组主任,吴老夙愿已偿,感叹到“士为知己者死”!吴老还曾说:“我要把所知的知识和经验全部交给下一代。”可见他为中医事业奉献诸多。吴老能成为一代名医,与他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分不开,即使到花甲之年,吴老仍查阅典籍,温故知新,这大概就是“学无止境”的境界了吧。吴老每次传道授业解惑,总是反复再三讲解,尤恐学生们不能理解,如今我们成中医的教授也同吴老一样,希望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我们,我们何不继往圣之绝学,习今师之所授,开万世之太平,成中医之璀璨?
  吴老行医60余年的生涯,救治过无数的患者,教授过无数的学生,传下珍贵医学理念与医术,弘扬祖国医药事业,造福中华后代习医之人,实在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