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颂吾中和 国士无双
——读《史记》有感
作者:文学院 陈秋言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惊讶于史上如此之高的评价,我带着满满的好奇,翻开了这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划时代著作。
一眼惊鸿!《史记》当中的征伐杀戮,帝王将相,嬉笑怒骂,才子佳人,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的鲜活故事无不引人入胜,让我拍案叫绝。在《史记》中,我看到了两国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也看到了英雄霸王的铁血儿女柔情;既看到了政客棋弈勾心斗角的阴暗,也看到了游侠刺客一诺千金的豪迈。煌煌一部《史记》,豪杰英雄,诸子百家,游侠谋士,蔚为大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史记》,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责任和坚持两个词。古人做任何事心中都会对其赋予责任,或许他们做的这件事无利可图亦对其自身发展无任何益处,但对国家人民负责的赤子之心促使他们去坚定地做成每一件事,即使不成也有舍生取义的壮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司马迁著《史记》这本书之前,史学记载残缺不全,也没有成体系的记载方法,为了完成这一著作,司马迁改死刑为当时更耻辱的腐刑,“如果我不做就没有人来做了”。这一坚定有担当的国士精神不仅体现在司马迁身上,表现在《史记》中,更是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生生不息。
《史记》所歌颂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坚定国士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无数革命先辈,不论是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是在身陷囹圄的险恶环境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担责任,不怕牺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到了当代,这一薪火相传的国士精神更加凸显。
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举国同危,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关键时刻,钟南山院士等抗击疫情的英雄临危受命,星夜逆行奔向武汉,不辞劳苦救国于危难,还我们和平安宁。正是因为他们,正是因为这种世世代代传递下来的坚持与担当,我们中国才能日益强大。他们,无愧国士,国士,无双!
何谓国士?《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在古代,国士,是一国之杰出人才。杰出的人仿佛有更多的能力,仿佛就能担起更多的责任。可是,国士也是人啊!我们的国士们并非刀枪不入,并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谁还不是血肉之躯,谁还不是爹疼娘宠的宝宝呢?他们只是自私少一点,心更热一点,比凡人更多了那么一腔涌动的热血罢了。他们的肩或许并不宽,可却背负着天下的重担!国士是凡人,那……凡人可不可以成为国士呢?当然是可以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习先贤的国士精神,并对其不断地完善和发扬,那么人人皆可为国士,国士精神也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读罢《史记》,我合上书本,仿佛看见了一根线,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知道,只要国士精神永存,那么国士就会永存,我们的中国就会更加繁盛强大!愿吾中和,国士永存;颂吾中和,国士无双!
文学院 文1941汉语 陈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