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底色,往往不在于城市扩张脚步有多快,而是在向外不断扩张、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老城的改造。
今年9月9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该《规划》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精心编制,从医疗卫生、应急防灾、健康城市、社区建设、经济重振这5个专项出发,三年内落实一批惠民工程,形成了“6”个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就包括,将在3年内完成465个老旧社区改造。
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的龙湖社区就是其中一个老旧社区。
龙湖社区离三角湖路约有30分钟的车程,是由7个自然村湾合并而成的村民还建社区,也是我校党员志愿服务的对口下沉社区。
社区的32号楼正对着中心广场和居委会,是50栋还建楼的“楼王”。但对社区书记刘凯来说,架空层的利用和改造一直是块心病。700平方米的架空层,人车混流,杂物堆积,既显眼又有安全隐患。刘凯想把它改造成以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主题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场所,楼里的居民还想在此基础上增加停车与休闲文化活动的区域。
在中秋节前的一次下沉服务中,刘凯向江大党委组织部的同志提出了“旧改”意向。但因中秋临近,给学校规划设计的时间只有一周。党委组织部找到了智能制造学院的党委书记李卫东。和董晶共事快20年的李书记深知自己这个同事的专业能力和治学理念,把任务放心地交给了她。
按惯常的设计时间,这样的项目仅建模就得一周。还要思考设计方案以及做出分析图、意向图等一批图纸。城规专业一共10名专职老师,有6人参与了这个突击项目,其中5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带着15名大二到大四的学生立刻投入了方案设计的工作中。
学生们白天要上课,老师们白天也有教学或科研任务,“旧改”的设计只能在晚上进行。
大三学生万国清去年刚刚参加了黎明社区旧改项目的调研工作,收获了很多专业实践的经验,这次在群里看到项目招募学生,马上报了名。白天8节课从早上8点20上到下午17:30才能结束,吃过晚饭她就投入了建模和方案的设计中。“我承担的是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设计部分,但我的经验不够,之前没有考虑到老人体力与行动的不便。最初出的设计图台阶的尺寸太高了,黄俊老师看到后提出了修改意见,我就把台阶设计得更人性化,还增加了扶手。”
“城乡规划设计是需要丰富经验的,这得靠学生们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一点点积累。在大学阶段进入项目让学生们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也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存在学与用的断层”,指导老师黄俊如是说。
系主任董晶和项目组的老师们一起建了一个群,把学生们都拉到群里,利用腾讯会议组织线上讨论,不管是晚上6点吃饭的时间还是午夜12点,只要学生们做完了设计提交,老师们都会耐心地一次又一次进行辅导和修改。建模的尺寸、色彩,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合理性,主题的特色制定……学生们就在一次又一次和老师的沟通中,边学边改边思考总结,积累下了实战经验。
“我很珍惜这些参加项目的机会。之前黎明社区改造项目我就学到了很多实际运用的知识。”万国清有时画图会画到晚上两点寝室熄灯,遇上周末通宵有电,她会画到早上六点。“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原本是我们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但在这次的项目实践中只有7天的时间。6名老师带着我们15个学生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万国清回忆起那段做设计的日子很是自豪。
7天,包括建模、功能图、分析图在内的三套不同方案完整交到了龙湖社区书记刘凯的手中。10月底,军山龙湖社区的38名居民代表和11名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对社区32号楼架空层方案进行投票,选定并通过了其中的一套方案,马上就会投入实际施工操作环节。
11月,万国清也通过了党员预备期的考核,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她说:“学到了经验,也懂得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