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9 月,2020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杭师大 19 门学科入选前 50%;10 月公布的自然指数中,浙江三所大学进入全国百强,杭师大排名全省第 3;杭师大 ESI 前 1%学科数已由 2016 年的 1 个增加到 2020 年的 5 个,数量列浙江省内高校第 4 位;谢恬教授团队致力研发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抗癌药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广告艺术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杭师大学子屡获一等奖数及获奖率列全国师范院校首位……从科学研究到民生应用,从教学理论到实践技能,从教授到学生,是什么让杭师大这所地方性高校如此备受瞩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杭师大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紧贴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学科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设一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
“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和主线,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抓住了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办学的关键。当前,‘统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 是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内涵、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学科实力跃上新平台。”在 2017 年学校召开的学科建设会议上,校党委书记陈春雷如是说。
应势而为 提早谋划绘蓝图
“十二五”时期,我校传统学科得到巩固发展,新兴学科发展取得一定突破,但总体上看,学科布局仍不够合理,整体优势不突出,与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如何进一步厘清学科发展的脉络?如何优化学科布局?一直是我校学科建设不断寻求的答案。
随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启动,国家正酝酿一轮新的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浙江省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实施省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着力汇聚一流学科资源,产出一流学科成果。至此,学校学科建设迎来新的契机和曙光。
在“双一流”建设号角时不我待的催促下,坚持扶优、扶特、扶强,对学科进行分层、分类、分块地发展布局和调整,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重点强化优势学科,让一部分学科先行快速发展起来,辐射带动各学科整体发展,从而推动全校学科进入良性轨道,是学校学科布局和结构优化的必然之路。
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学校立即启动“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利用政策获取学科发展空间。在走访调研、深度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了 《“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出台《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规划》,明确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相匹配的一流学科为目标,“分层分类、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学科建设发展。将学科建设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三层次,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确立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潜力学科和支撑学科等四类,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投入、运行管理监督,形成若干学科特区,推进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
学校积极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科建设体系,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国家、省市、学校专项资金,继续设立“攀登工程”学科建设项目,培育“学术研究类”学科、打造“应用服务类”学科、提升“传统特色类”学科,形成学科、院系、科研基地联动发展机制。注重引导学科自我规划,强化对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做优做强,发挥重点建设学科对学科整体的提升带动作用。
由市政府大力资助的“攀登工程”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建设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帮扶,在实验设备、科研经费、进人指标、研究生名额等政策方面给予较大倾斜,为科研人员安心做科研提供了厚实的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教授多年来受聘为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全面指导。2018 年,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师大原校长钟秉林教授受邀来校讲座,为学校内涵建设、学科优化把脉问诊。教育家叶澜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教授也同时受聘加盟我校省优势特色学科教育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2019 年底,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仓前校区召开,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受邀分享了他们多年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最新思路与举措,并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厚植基础 系统配套促改革
学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个精准有力的改革举措长效推进。近些年,学校切实把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基础工程、核心任务,推出了配套的系列改革举措。
学校制定了 《杭州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学科设置的基本条件,探索构建学科建设“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成立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全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学院则是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和建设责任单位,认真履行管理职责,积极支持、协调、督促学科建设,并配有相应的一级学科负责人担任具体学科建设与管理。由此形成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基于学科的学术权力和基本服务的行政权力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学科管理架构。学校还出台了 《杭州师范大学学科团队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以一级学科为配置单位,按照“学科设岗、择优遴选、绩效考核、动态调整”原则,进行学科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方向负责人、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科秘书等学科团队岗位设置和聘任。各学科按照“全校一盘棋”总体思路,进一步凝炼方向,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强化学科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构建并完善学科内部建设体系。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学校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学科结构,突出发展重点,着力解决学科老化和碎片化问题,推动学科升级,拓展了学科覆盖面,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增 6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 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目前,学校拥有“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一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初步成为一所涉及 11 大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创业教育为特色,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医学、工学等应用学科迅速崛起,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为着力破除阻碍学科建设的旧桎梏,加快推进学科组织模式、岗位聘任和绩效评价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2018 年,学校出台了 《杭州师范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管理机制,激发学科活力。针对一级学科建设,实行资源配置倾斜政策,规定在教师岗位编制总量、申报各类奖项、办公场所和用房等方面优先向一流学科倾斜。在经费使用权限和范围管理上,进一步放宽经费使用权限和范围,为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开启“绿灯”。
为创造良好学科建设氛围,学校还着手构建学科发展监测机制,通过开发学科数据和信息平台,收集和分析学科核心数据,每年开展学科绩效考核和评价工作,帮助学科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实施省优势特色学科和一流学科年度、期中和期满考核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客观数据和表现对比分析,提升学科建设和引导的精准性。
一项项改革,因势而新;一次次创新,因时而进;一场场会议,增进共识;全校自上而下聚焦中心任务,积极为学科建设贡献智慧,推动着一流学科建设方向更加清晰。2017年,学校召开务虚会,聚焦学科发展谋划,把理念、蓝图扎实体现在实践中;2018年,学校以 110 周年校庆为契机,召开“双一流”建设大会,引发学院、部门“双一流”建设的深层次思考;2019年,学校召开年度学科建设专题工作研讨会、人才与科研工作会议等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稳中有进 整合做强寻突破
评价改革、检验举措的最好标准就是发展成效。随着系统改革的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小、落细、落实,学校学科发展开始显露出稳中有进的上升势头。
2017 年,学校成为省级学位委员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同年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学成为省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学科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重点学科验收,开启了第二轮建设。2019 年,学校新增应用经济学等 6 个市一流学科,阿里巴巴商学院项目博士后正式获批。至此,学校拥有省一流学科 13 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等 7 个学科为省一流 A 类学科,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省、市、校三个层次一流学科建设梯队基本形成。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硕士授权单位中,学校共 17个学科入榜,其中B 类学科6个、C类学科 11个,外国语言文学和艺术学理论排名进入前 20%-30%,公共管理、生物学、教育学和美术学排名进入前30%-40%。
在软科 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 19 个学科入选前 50%学科,其中,艺术学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排名前 10%,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排名前 20%,教育学、公共管理、生物学、应用经济学排名前 30%。
ESI 综合排名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继化学之后,临床医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与行为科学、工程学等 4 个学科在“十三五”期间进入 ESI全球前 1%。
值得一提的是,医学部谢恬教授团队项目作为首个攀登工程二期结项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各类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及重点平台经费合计达4100 多万元;同样也是攀登工程重要项目,材化学院章鹏飞教授团队在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和药物合成等相关领域不断钻研,取得了一系列颇具创新性的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产生近60 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公共管理学院卢福营教授团队致力于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对金华武义县后陈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与发展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追踪观察,研究成果的部分观点被新华社内部资料引用,全国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后陈经验”样板正源于此……当前,在国内外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大趋势下,如何利用和整合好现有学科,通过学科之间合作产生新发展领域是我校今后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命脉,当前,杭师大发展正处于内涵提升、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要平衡好基础教育学科专业发展与学校总体创一流目标之间 ‘顶天立地’ 的挑战,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文理兼顾在现代大学评价管理中带来的挑战。要在保持师范教育特色这个立足点基础上,从人文见长向文理并重发展,建好建强医学等学科,不断寻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为加快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尚永丰院士在走访调研各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后,提出了明确的一流学科建设方向。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坚持“平台、项目、团队”形成“成果”理念,以打造一流学科为牵引,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院为主体,学科群统筹、部门服务指导的协同管理学科组织形式。打破学科壁垒和固有藩篱,打造新的学科增长极,成立 3 个学科交叉平台、学科群,利用平台汇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形成协同攻关的良好学术氛围。
由教育学、艺术学理论和心理学等学科组成的教育学科群,以教师教育、人文艺术教育和儿童认知心理发展为特色与优势;由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组成的现代综合性应用学科群,以生物医药、药用植物、健康管理、化工新材料、生态修复为特色与优势;由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组成的人文社科学科群,以浙学文脉、公共文化服务、“一带一路”中国话语传播、地方政府与基层治理为特色与优势。
目前,这些学科群在科研能力、师资队伍、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各平台汇集了院士、长江、杰青等一批国家级人才和高水平专家,获国家级科研项目 168 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 29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6 项、省哲社一等奖 6项,列省内高校前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十四五”时期是我校整体换挡提速、转型升级、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校将在现有基础上与经济社会需求和产学研发展相结合,发挥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强化优势特色学科,聚焦聚力一流学科建设与学科布局优化调整,聚焦聚力博士点申报,创新学科交叉模式,畅通多学科联动机制,着力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点,建立交叉融合的新学科和大平台,为加快建成实力强劲、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全国一流大学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