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报》

作物学学科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分论坛

2020-11-30     浏览(53)     (0)

本报讯 (通讯员李盼)11 月 28日上午,作物学学科建设与现代化农业分论坛在郑州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领导魏蒙关、张改平、康相涛、林同保等出席此次论坛。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倪中福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彭少兵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黄玉碧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刘向东教授、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院长罗杰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教授、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于海秋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唐文帮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马有志研究员、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作物学科群主要学术骨干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分为开幕式、学术报告、专家论证指导三个阶段,分别由校党委委员、农学院党委书记郭战伟,农学院院长、作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一带头人王道文研究员,农学院副院长兼“2011 中心”副主任赵全志教授主持。

校党委书记魏蒙关致开幕辞,向参加分论坛的专家、领导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我校作物学学科建设情况。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对于共同谋划“十四五”发展,推进我校作物学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我校将珍惜机会,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弥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我校作物学学科群建设水平,努力凸显我们农大的优势和特色,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

丁艳锋教授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十四五思考》为题,在系统总结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十三五”取得的成就和特点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新需求,用详实的案例介绍了超高产、分子生物学与合成化学、信息技术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上的应用成效。同时,他介绍了“十四五”国家粮丰工程和 2035 年提质增效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发展方向,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新机遇进行了展望。

罗杰教授以《植物代谢组多样性研究———从基因到基因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植物代谢物具有为人类提供营养及保健物质、为植物适应环境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详细讲解了团队长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作物代谢组学研究中仍面临一些的问题以及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倪中福教授以《异源六倍体小麦 D 基因组的前世今生》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以异源六倍体小麦 D 基因组不对称性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讲述了小麦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介绍了小麦基因组研究进展及目前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同时,结合团队多年的研究经验,着重介绍了六倍体小麦 D基因组上重要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的相关工作。

在专家指导和论证阶段,王道文从建设基础、建设规划、保障措施、近期进展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作物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提出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六大问题,表示要以创建一流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多出重大研究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河南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将产教、科教相融合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社会服务。

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把脉问诊我校作物学学科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交叉融合、标志性成果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地方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中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