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吴书香
我校2020年度全国团省委班子成员进修班学员,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七届共青团中央常委,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团辽宁省委副书记(兼职)。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辽宁省首批十佳大学生村官、辽宁省先进党务工作者、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中央团校:在全国团省委班子成员进修班开展主题演讲考核时,您选了“内卷”这个话题,请您谈谈讲这个的初衷。
吴书香:“内卷”是今年上过热搜的关键词。很多青年都自诩为“内卷”青年,他们一直苦苦思索“未来要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内卷”青年被“无效的积累和底层的自我循环”所困惑,这样的困惑,同样发生在我的身上。怎么样才能更好地面对“内卷”?这是需要我们与青年共同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中央团校:您是怎么认识和看待“内卷”的呢?
吴书香:其实,我曾经在别人眼里一度成为“内卷”青年的典型代表。我的“内卷”,要从2008年大学毕业说起。那时候骨子里有着一种化不开的情结,就是想趁着年轻吃点苦。那年,在家乡的农村,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开始了12年的“内卷”生活。
12年过去了,我从不知道怎么融入农村生活的大学生,成长成为了一名令村民喜爱的党支部书记。可能,我依然是很多人眼中的“内卷”青年,因为我还是那个“村官”。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却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有满满的获得感。我在农村工作的“摸爬滚打”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感受到发展的气势磅礴,在乡亲们对我的关心帮助中感受到人性的朴实向上。
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地认识了我自己,感受到了个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中央团校:您当时是怎么逐步融入到基层生活的?有没有好的方法和技巧?
吴书香:当时,一下子从熟悉的大学校园来到陌生的田间地头,实现身份转变谈何容易?虽然自己摩拳擦掌、踌躇满志,但很快就体会到了融入农村生活的艰辛。村里的领导对我很客气、很热情,但刚开始,他们不知道我能干什么。而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我,突然也蒙了,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在经历了种种因不适应、不了解村里实际情况而引发的挫折和尴尬之后,我“越挫越勇”,下定决心,先当村民、再做“村官”。乡亲们泡地,我帮着看水;大事小情,我来广播;清三堆、修作业路,我抄起工具就走……就这样,我一点一点地熟悉融入了农村,拉近了与乡亲们的情感距离,大家也不叫我“那个大学生”了,而是喊我“吴儿”,我也逐渐进入了工作状态。
中央团校:工作12年来,您是如何一步步赢得村民认可的?
吴书香:融入农村只是开始,开展群众工作才是更大挑战。例如,村里每年修路、挖渠一般会雇佣村民劳动,这项工作直接牵扯到村民现实利益。出于“外来户”更好开展这项工作的考虑,村里让我负责这项工作。我想都没想,很快建立了规范、公平的出工制度,并且坚持与村民同出同归,切实了解真实情况。虽然有人颇有微词,但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我觉得自己坚持原则,工作就没问题。但万万没想到,当年因“记工”问题,却引起了少数人的极大不满。我痛定思痛,从中汲取经验。深刻体会到,农村工作不复杂,但也不简单,要讲原则,也要讲方法。
转眼间,到了2014年的秋天,在我们标准化试种的那一年,村民满怀希望,而我也怀着宝宝,预产期就是秋收季。为了更好地完成秋收,临产前一天,我仍在地里收割。一位农民动情地说:“小吴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地里帮我们忙活,要是我女儿我可舍不得”。那个秋天,我体味了为人母的喜悦,也终于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中央团校:在您看来,青年应如何更好地面对内卷?
吴书香:这个问题,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就给予过我们正确答案:“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这句话,我感触很深,也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本文摘选于中央团校微信公众号)